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孙丕恕代表:守着800万PB数据,咋还无数据可用?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代表委员访谈

    “我们上网浏览信息产生各种数据,到政府部门办事留下各种数据,超市购物、医院诊疗产生各种数据,迄今为止我们人类积累的数据已经超过800万PB(数据存储单位,1PB约为4千亿页文本),但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之后,我们却发现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数据可用。”

    这次两会,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就这个疑问作了一份建议。

    大数据有什么好处?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孙丕恕举了一个例子:我去很多企业调研,有人告诉我“大规模应用机器人、传感设备就能实现智能制造了”,这是有问题的。你想想,在需求侧上,国内外客户会产生各种数据,如果把它们拿过来反馈给供给侧的研发部门,你就能按需研发,对口生产;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会产生各种数据,我们能不能把先进企业的数据拿过来改造我们的流程?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诞生了海量数据,但是仍有大量数据还沉睡在政府、企业和个人手中,数据的共享、开放和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也就是说我们没有享受到数据的红利。”孙丕恕代表认为,人在衣食住行中诞生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又反过来造福于人。“我们呼吁社会将数据公开,在公益性数据之外,将数据‘明码标价’,使之像石油、水、电一样的社会资源,流通、买卖,数据才会发挥它的价值。”

    很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数据的价值所在,北京、上海、浙江、青岛、武汉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政府数据开放网站。而继政府数据、互联网数据被不断挖掘、释放价值之后,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数据将成为又一个亟须开垦的矿藏。

    孙丕恕认为,当前,随着以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数据正在从静态的“原矿状态”,通过云上的提炼、加工、整合后变成资源,部分数据开始由资源变为商品,进入流通、应用环节。

    在他眼中,大数据的“三驾马车”包括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通过技术手段挖掘政府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价值已经迈开了步子,但社会数据因为具备很强的行业属性,其收集、梳理、加工都需要对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也成为类似于浪潮这样的大数据企业的方向之一。”

    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作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产生价值,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的生产和服务,让产业变得智慧。这使得数据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驱动之一。孙丕恕建议国家大力支持企业研发云计算、大数据的核心技术,“这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础保障。”(科技日报北京3月3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