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2日 星期四
常州工程学院:团队“作战”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通讯员 江庆华 沈 琳

    高职院校如何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能力?随同几位前来寻求技术合作的无锡企业家,笔者探访了坐落于常州科教城内的常州工程学院。

    “充分发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定位,要根据地方需求拓展服务功能,建立激励的体制,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访升说。

    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动力

    如何充分激活科研人才的创新激情,创新科研服务机制,活跃学术氛围,使科研人才迈出校门服务社会,这是近年来困惑常州工程学院的一个“拦路虎”。

    常州工程学院聚力创新与服务的做法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强化校地科技合作,全面开展以技术转移、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主的产学研合作,构建起了全方位的科研服务与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动力。去年,学校在落实国家和地方科技新政的同时,从增加投入、简化流程、引导参与等方面,对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再次进行了大幅修订,制定了《科研工作先进集体、优秀科技工作者评比法》《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选拔和培养暂行办法》,出台《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与合作的活力。

    现在,学校全额资助知识产权申请经费,知识产权成果实施收益的80%归发明人所有;校内高层次人才有特别补贴,教授每年享受18000元,博士每年额外享受15000元;每位柔性人才,每年可享受最多达10万元的聘任待遇,且同样可享受校内突出业绩奖励办法。

    团队“作战”构建起合作优势

    以科技创新团队为依托,开展技术服务。这是常州工程学院的一大特色。去年,学校经广泛发动,共有14个团队申报,经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等程序后,共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绿色环保精细化学品研发创新团队、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清洁燃烧与污染控制创新团队、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创新团队等5个院级科研团队获得立项,每个团队均获得50—60万不等专项资金资助,团队负责人与学院签订了建设任务书,明确了建设目标。

    高分子材料科研创新团队成立了不同研究内容的研究小组,各组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逐步构建了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孵化—成果推广的科技创新体系。至今,团队成员发表中文核心以上论文45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成员肖雪军开发的脱硫石膏高效煅烧设备与常州杰普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应用,2016年处理脱硫石膏6万多吨,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过去的2016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无论是科研,还是教育,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全年申请专利186项,其中获授权的专利86件;核心以上期刊发表101篇,其中SCI、EI16篇、CSSCI源刊6篇;项目申报166项,获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立项138项。《基于项目贯通的PTP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大面积纳米模板的制备技术及工业化》等科研成果分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