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弱需求难以产生高盈利 公交Wi-Fi天生是薄田

IT辣评

点评人:本报记者 王小龙

    2月16日,曾经风光无限的公交Wi-Fi运营商“16WiFi”在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决定在广州、上海、深圳、佛山、福州、天津、长沙、杭州、海口、绍兴、开封这11个城市暂时关停,仅保留北京和昆明作为“样板城市”。

    起初看到这条消息时,辣评君着实伤感了一小会儿——这么好的服务,停了真可惜。可仔细检索完近一年的“公交经历”后,才发现除了对车门上那句“免费Wi-Fi不蹭白不蹭”的广告语和司机座椅背后那个印着“16WiFi”logo的方形发射器印象深刻外,自己从未用过。一是车晃人多看手机不便,二是觉得时间短、网速差,不如给眼睛放个假。

    16WiFi官方将退守北京、昆明的原因归结为三点:一是运营费用高,二是后向运营模式受阻,三是没有政府资金的支持。一直烧钱为市民提供免费服务,为绿色出行、建设智慧城市出工出力,但此等公益之举却没有相应资金的支持,广告、游戏、电商、流量引导带来的收益太不给力。这番话听起来确实蛮有道理,逻辑上也完全讲得通,但运营方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公交Wi-Fi的使用场景。

    辣评君刚才谈到的虽是个人感受,但相信这么想的应该不在少数。即便对重度使用者而言,其需求也是即用即走。这意味着用户更多地把公交Wi-Fi当成一种工具而非一个平台。公交车上上网时间短、空间小,在这样的场景里,互联网企业常用的盈利模式都施展不开。加之4G高速发展和流量资费的普遍下降,用户对流量费用已不再敏感,公交Wi-Fi的生存空间再度遭到压缩。因此,可以说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下,公交Wi-Fi不过是一种弱需求,难以产生高盈利,关停和收缩是必然的结果。必须改变“玩法”,以用户消费习惯和精准广告为卖点的大数据服务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