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7日 星期五
文物保护不能“靠山吃山”
□ 眉间尺

    花钱能干什么?最近,答案又多了一个选项:摸文物。近日,有网友爆料,在陕西耀县的药王山,摩崖造像不许拍照,但只要花钱买个红带子,就能走近摸一摸,“图个吉利”。药王山毗邻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故里,据传为其隐居之地,摩崖造像是珍贵古迹之一。看到这则消息,笔者首先想到,就在10个月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强文物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保护。也就在9个月前,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花钱摸文物的出现又一次提醒人们,文物管理中“靠山吃山”的现象依然存在,文物保护依然任重道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不容乐观。

    事有凑巧,十多年前,笔者曾在耀县乡间挂职工作,闲暇时也游过药王山,当时就得知,景区虽然古迹众多、历史悠久,但游客不多,虽有美景却不景气,工作人员连工资都无法按时足额拿到手,生活十分清苦。或许这一状况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改观,无奈之下,“靠山吃山”的惯性思维作怪,想出了这一“创收之道”。缺少经费,当然不能成为糟蹋文物的理由,但为思考类似事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地方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文物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这就要求文物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提高守土有责的自觉性。以这几年的新闻曝光来看,花钱摸文物,或许还只是相对较轻的破坏,有些地方打着城市建设的旗号,拆古镇、毁故居,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对文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前一阵子开国上将刘亚楼在哈尔滨的故居被拆就是显例。因此,地方政府在文物保护中的“责任”,并不是单纯发几份文件、开几次会议、喊几句口号,更不是带有游览性质的“上级视察”或走马观花的“工作检查”,而是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从人力、物力、财力、制度、氛围等各方面为文物保护创造环境,当然也包括为具体的文物管理部门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同时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即便缺少工作经费是现实的困难,地方政府也不能对文物管理者的错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网开一面”,让其“自谋生路”,而是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吸收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同时,还应放宽视野,从更高层面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区域统筹。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文物总量大且分布极不均衡。有的文物资源密集地区,祖先的遗产沦为今人的“包袱”,基层政府保护压力不堪重负。这就需要采取文物保护补偿的有效办法,在省甚至中央层面探索对文物资源相对密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通过政策倾斜解决文物保护资金短缺等问题,保持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恰当张力。更重要的是,还应采取积极的文物保护和创意开发手段,加大文博创意产业发展力度,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引导文化消费,激活文物资源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走入百姓生活,使文物保护从“负担”变为“机遇”,实现绿色双赢的“靠山吃山”,让当地民众享受到文物保护的“甜头”,从而形成保护文物的内在、持久动力,营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文保成果人人有份的良好局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