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8日 星期三
向盐碱地要高产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新春走基层

    1月20日,胡树文在内蒙古通辽市的盐碱地里;1月25日,他在吉林省前郭县建造盐碱荒地万亩示范方;1月27日,他在中国农业大学盐碱改良盆栽试验温室里;2月4日,他前往黑龙江省肇源县筹建盐碱地千亩示范方……

    春节期间,胡树文还在记挂着他的盐碱地,“向盐碱地要高产,这个曾经有点‘奢侈’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胡树文兴奋地对记者说。

    胡树文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引进教授,从美国回国10年来,一直从事盐碱地改造相关工作。

    “我国盐碱地面积约5亿亩,其中约2亿亩可改造利用,但是因为环境恶劣、技术缺乏、改造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等原因,盐碱地改造依然是世界性难题。”胡树文说。

    2006年回国后,胡树文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盐碱地高效改良剂,自主研发了一套盐荒地快速改造生态良田技术。将盐碱地改造技术走出实验室,能大规模推广,他的团队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屈指可数。

    “太神奇了,跟变魔术一样。”从事水稻种植20多年的技术员赵连君看到吉林白城市大安市这片500亩的盐碱地里长出的葱郁水稻,连连感叹。

    过去几年,利用该项技术,胡树文团队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和甘肃等多省市开展了水稻、玉米、高粱、油葵、甜菜、苜蓿等作物盐碱地高效种植试验示范,建设了包括1000亩和500亩示范方在内的几十个大面积田间试验示范基地。

    “盐碱荒地改造种植水稻已实现当年改良、当年中产或高产;种植的甜菜、高粱、葵花、苜蓿等旱地作物实现了当年达产,第二、第三年即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的水平。”胡树文说。

    在胡树文的实践中,向盐碱地要高产并非远大口号,只是过去10多年来,国内90%以上开发改造盐碱荒地的企业或种植大户由于投资、资金、技术等原因损失惨重,制约了盐碱地高效利用。

    “利用该项突破性技术,通过发挥政府的政策与资金优势,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规模性示范田和实验站,开展盐碱地改良机理等共性问题研究,就能为改良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如果再加强推广示范力度,那么,向盐碱地要高产就能指日可待了。”胡树文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