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放眼世界 航天舞台谁最“闪亮”
文·本报记者 李 伟 张 强 姜 靖
研制人员与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合影

将新闻进行到底 

    近日,各种机构评选的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航天新闻新鲜出炉,评选结果却惊人一致:中国航天收获满满,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中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等多项重大工程,跻身世界航天十大新闻。这在历届评选中并不多见。

    最让人惊喜的是,我国全年宇航发射次数超过了俄罗斯的17次,以22次的成绩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2016年中国航天大丰收年,亮点很多,这说明中国航天人才转型已经成熟,而世界航天人才正处于转型期。”航天知名院士张履谦如是评价。

    有网友还罗列出了近一两年来美日俄等航天大国发射失败的多个案例。乍看之下,颇有一种“我最闪亮”的恍惚感。究竟真相是怎样?记者走访了多位航天领域的专家。结果发现,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相比,业内人士则冷静得多。

    俄罗斯

    航天领域有很多六七十岁的人,年轻人很少,很多人才都流失到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或者从事其他工作。

    当地时间2016年12月1日,俄罗斯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的联盟-U火箭,已确认发射失败。事实上,联盟系列火箭从1960年开始研制,总体设计非常成功,而且发射次数非常多,是世界上最可靠的火箭系列之一。其中联盟-U火箭自1973年首飞到2011年期间,发射745次,失败21次,成功率达97.2%。但近年来,包括联盟-U在内的俄系火箭却频频出现发射事故。

    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勇教授从技术层面分析认为,目前俄罗斯火箭主要是采用冷战时代积累的导弹技术(R-7洲际导弹家族、UR-500“质子”洲际导弹家族),以及最传统的多级结构即2—4级运载火箭。其优点在于荷载比高、结构紧凑,但同时也带来了构型复杂度高、可靠性相对低的问题。“并且,俄罗斯处于高纬度地区,导致火箭升空后必须依靠上面级采取自动多次重复点火技术,这也增加了发射程序上的复杂度,降低了成功率。”

    另一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指出,导致俄罗斯航天发射可靠性变差的原因,其实与俄罗斯军工、科技领域的衰弱原因相同。苏联解体后,昔日航天老大俄罗斯遭受重创,国力衰弱,经济萧条,航天经费压缩,航天领域吸引力下降,加剧了航天人才的流失。

    龙乐豪至今仍记得十四五年前去俄罗斯参观时的细节:“(航天领域)有很多六七十岁的人,年轻人很少,很多人才都流失到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或者从事其他工作。”

    在龙乐豪看来,俄罗斯火箭发射失败率提高,相当程度上也是由于长期以来管理混乱导致,甚至会出现“计算错误、多加了推进剂,少加了推进剂”等低层次错误。

    美  国

    美国航天业从以国营为主导转向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的过程中,火箭发射成功率仍接近90%,不算低。

    实际上,冷战结束后,美国也明显放缓了探索太空的脚步,载人登月、登火星、下一代航天飞机、空间站等重量级项目要么一推再推,要么干脆取消。“近年来,美国也屡次出现发射失败的事件。这些失败的任务中,有很多是商业公司的行为,比如SpaceX。”赵勇说。

    确实如此,SpaceX公司的很多失败尝试拉低了美国发射成功率的平均值,但它在体制机制层面

    为美国航天带来的突破“有目共睹”,也很有可能影响世界航天事业的未来走向。

    在美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事儿还是得听宇航局老大的,政府几乎主导了所有航天发射与科研项目,各大私营航空航天企业能力再强也打了N年工,无非就是赚取政府拨出的项目预算,按照具体要求研发产品或提供服务。所以说,美国航天业的“国营性质”与俄罗斯和中国没什么不同。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或民营企业也涉足航天领域。如SpaceX公司在没有政府立项和预算拨款的情况下,自行研制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完成了陆上和海上回收试验,这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SpaceX的态度从最初的怀疑转为支持。关键是,SpaceX公司公布的发射费用不到联合发射联盟(ULA)发射平均值的九分之一。

    “SpaceX公司尝试过很多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失败。2016年,发射之前的地面静态点火实验就失败了。但这是可以理解的。”龙乐豪说。在他看来,美国航天业从以国营为主导转向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的过程中,火箭发射成功率仍接近90%,不算低,“火箭发射属于高技术高风险行业,民营企业熟悉和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难免出现失误。”

    赵勇也认为,美国政府为了抢夺商业发射的市场、激活运载火箭工业,通过政府对私人企业支持,节约了大量经费,促进了市场繁荣,增强了美国企业在航天发射领域的长期竞争力。

    中  国

    中国航天发射进入密集期是多年来稳扎稳打的客观效果,但在航天高精尖领域的科技实力与美、俄、日、欧相比,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2016年的确是中国空间活动的高峰年,这一方面与航天任务的周期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航天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有很大关系。”来自一线的科研人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直言,航天活动也分大小年,中国航天发射进入密集期是多年来稳扎稳打的客观效果,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航天高精尖领域的科技实力与美、俄、日、欧相比,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航天发射次数增多一定程度能发映出航天事业的活跃程度和规模。2017年的发射次数或将比2016年还多,从规模频次上看的确呈现出一种‘上升期’的客观效果。”但杨宇光随即指出,俄罗斯前年曾发射过26次,“我们并没有超过它近年来高峰期的次数,而他们在冷战时期的发射次数更多。”

    龙乐豪告诉记者,有限统计数字显示,1957—2015年间,全世界一共发射火箭5458次,世界平均发射成功率为91.5%,美国是1596次,成功率是88.7%,苏联和俄罗斯是3214次,成功率是93%。中国是204次,成功率是95.5%,位居全世界发射成功率之首。“中国这种高成功率跟我们的发射次数少有关。”

    对此,赵勇也认为,“成功率高不一定代表技术就更先进或更发达。”在他看来,航天发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多方因素。提高航天发射的成功率,应该至少从这两方面着手。“技术方面,主要是如何提高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如高水平设计、发射前的充分试验等。管理方面,则涉及从设计到发射等全流程的各个环节。”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由于国家在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的连续实施,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加入了航天事业的大军。“尤其是杨利伟飞天之后,往我们这里投简历的毕业生逐年增多。”杨宇光说,很多关键领域都是年轻人在挑大梁。

    正如记者了解到的,赵勇今年刚刚40岁,却早已是天拓一号卫星的主任设计师和天拓三号卫星的常务副总师。而在中国航天界比他年轻的人才还有很多。

    “人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战任务中培养出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火箭测发高级工程师周翔对此也感受很深。他认为,这两年频繁紧密的发射任务对打造发射领域的杰出人才有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