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周禄生:井冈山上的果业“军师”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三区”科技人员扶贫记 

    12月初,革命老区江西井冈山上气温骤降,对果业管理来说,是个突发挑战。

    可井冈山上的火龙果种植企业、农户却胸有成竹。原来,在“军师”的及时提醒和指点下,他们早就掌握了抗寒办法。

    这位“军师”,就是江西省果业科技特派团成员、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高级农艺师周禄生。

    发黄的“宝贝”:服务种植户十余载

    周禄生为何会如此受果业种植户的尊重和欢迎?看看他用了十多年的“宝贝”便知一二,这个“宝贝”是一本厚厚的、已经发黄的电话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地搞果业种植的农户、企业的电话号码。

    “现在都用手机,记号码方便得很,谁还用电话本?”很多人对周禄生的“宝贝”表示不解。周禄生自己却笑笑说:“手机方便是方便,就怕出故障,这些电话号码还是要在本子上备份,怕丢了。”

    每逢种植管理、气象灾害等重要节点,周禄生都要掏出电话本,挨个给农户、企业发送提醒短信,十多年雷打不动。今年年初,吉安遭遇罕见严寒冰冻天气,多亏周禄生及时给农户、企业一一发去指导短信,才让他们平稳度过了突发的寒冬。

    “他给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没有他,我的企业不知要亏成什么样!”井冈山金葡萄园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庆发自内心地感激“老周”。金葡萄园,是科技特派员周禄生及其团队的帮扶点,他多次上门帮扶,彼此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

    当时,积累了五六年种植经验的王海庆自认为也是葡萄种植能手了,但有一个问题却难住了他:“为何我的葡萄亩均只有1000多斤,比别人少了一半?”

    一听这话,周禄生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下到地里找原因。经过仔细察看,他找到了症结——枝条修剪方法不对,且管理粗放,不仅明显减少了结果枝数量,而且降低了结果枝质量。

    周禄生马上着手指导,帮助他们调整改进,第二年,企业就实现每亩挂果3000斤。

    开发的“副业”:使火龙果南果北种

    指导葡萄种植,是科技特派员周禄生以前的“主业”。闲不住的他,自己又开发了不少“副业”。

    十年苦心研究,周禄生掌握了一整套优质高效的火龙果栽培管理技术,成为江西省内成功实现火龙果南果北种第一人。掌握技术后,周禄生主动传授技术,先后接待了千余人。

    “果业科技特派团就得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扎扎实实帮农民解决问题。”农家子弟出身的周禄生深谙群众需求。

    为引种开发基地,他放弃节假日,面对面传,手把手教。有种植户打电话说学不会盖棚膜,他马上开车100多公里专程赶去现场示范。常常一忙就是一个上午,到下午2点多才顾得上吃中饭。

    高锷荣是一个返乡农民,回乡后,一直在寻找致富门路,听说周禄生的火龙果种得好,他找上门多次考察。看到周禄生的扎实成果——两年挂果,三年盛产,亩产2500公斤以上,产值4万元左右,不打农药,销售期长,技术成熟。高锷荣果断选择了种火龙果。

    从建大棚、搭生长架,到盖棚膜、剪枝、防冻等等,周禄生一次又一次前往指导,事无巨细,悉心指导。去年,高锷荣的火龙果进入盛产期,1亩火龙果鲜果加种苗就实现增收4万元,尝到甜头的高锷荣准备带着其他村民一起搞一个20亩的种植基地,并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人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省目前已推广种植火龙果5000亩以上。

    如今,59岁的“老周”,仍不满足,依旧忙碌在科技实验研究的第一线。

    井冈蜜柚,是老区群众的一条脱贫致富新路,也是周禄生这两年研究的新重点。周禄生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跟上形势,才能真正满足农民需求,担得起农技示范推广的使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