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6日 星期二
政府搭台需求做主,企业抱得“美人”归
记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

    本报记者 何 亮

    “我急需转变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刻板印象。我当过很多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委,但我感觉创新挑战赛的形式别出心裁。比赛中展现的科学技术对接,让我眼前一亮。”12月4日,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结束后,评委之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泉教授感慨,“以需求为导向的对接成果,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希望所在。”

    王泉口中的科研成果,是面向全国征集的106项技术解决方案,经过近一个月的流程审核,3项难题需求进入大赛的现场挑战赛、22项难题需求进入现场对接会。

    一场巅峰对决与需求对接之后,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西安复兴文明艺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重友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团队摘得创新挑战赛优胜奖,22项需求对接中签订15项合作协议、预计金额达3130万元。

    政府来搭台,需求发挥主导力量

    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赛区)是全国性赛事。它由科技部指导,科技部火炬中心、陕西省科技厅、西安市科技局共同承办。

    一个月前,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与环保行业总决赛在西安举行;一个月后,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赛)又在西安开战。都是创新,为何在相隔一个月密集举办?

    “创新创业大赛是让好的创业项目找投资,创新挑战赛是让好的技术找用户。”正如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翟立新在开幕式上所说,进入比赛与项目对接的36项难题需求,是经过筛选分类、智库查新、评审专家审核甄别等一系列程序遴选而出,让市场需求为主导,等待好的技术“拥入怀抱”。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的战略,其核心是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翟立新强调。

    在翟立新看来,创新挑战赛首先是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只有新技术的注入、新产品的开发,才有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因此挑战赛的需求要来自企业,结果是实现符合企业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在创新挑战赛的开幕式上,翟立新就创新挑战赛举办的背景、特点和期待作了主题发言。翟立新从国家层面、宏观角度对大赛的解读,引得台下的企业家与观众啧啧称赞。

    翟立新指出,挑战的项目与需求是由企业提出、行业挖掘的技术问题,这些需求大小适当、难度适宜,而且报名参赛不设门槛与条件,不管是个人与团队、民营或者国立企业都可以参与,就是为了激发民间高手的活力,实现企业需求的充分反映与主导。

    翟立新坦言,过去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平台和资金支持企业创新,有很多经验,也存在不足。这次挑战赛是一个新的探索,企业提出需求,专家评审把脉,最终由用户企业决定跟哪家企业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探索一个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

    比赛环节,一个特殊的权利放置在技术需求方的手中——一票否决权。赛事实施单位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刘海宁主任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不论评审组的专家如何评判相关技术,最终签约的权利依旧把握在企业需求方手中。”

    市场定位要有,先进技术更关键

    “我一直专注于技术研发,如何产业化并不是强项,站在台上讲起话来拗口生涩,我们的表现力实在是太逊色了。”拿到智能制造领域优胜奖的中南大学电机工程学院的团队成员万万没想到,最后的获胜方会是他们。

    他们是做复合浇铸工艺的技术团队,在讲述解决方案现场,需求代表——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冶金装备研究所的高琦举了个例子:地下铺设的金属管道,用不锈钢抗氧化却不结实,用碳钢很结实却不耐腐蚀,如果造一个表面用不锈钢、内层用碳钢的管道岂不是最好?这就需要复合浇铸。

    “我给三位竞赛选手的打分非常接近,但是最高分还是给了中南大学。”高琦向记者透露,他选择技术的标准是,一方面看重技术提供方的创新能力。“如果完全照搬国外已经在理论上提出的技术,则没有创新点”;另一方面强调企业是否有中试环节和生产设备的能力,“是否是本行业的领军人物,或者具有相关行业的成功经验可以进行工艺‘嫁接’”。“相比于其他两个团队,中南大学在相关领域有成熟的应用经验,理论创新也不欠缺,成功的结合度更高。”高琦说。

    市场要求既然给定,在技术需求者看来,核心技术的先进性自然成了提供方要挑战的“难点”。

    专家评审组组长、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刘丁在给出的最终点评意见时,第一句话就说,这个技术需求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所以,竞争者在给出方案时谁给出的解决办法既新颖又成熟,谁就离优胜奖更近。

    除挑战赛,对接会给需求代表贾婷的最大感受是,高校的技术优势“强悍”,而企业的产品呈现“动人”。从具体需求来看,创新挑战赛更需要的是科技提供能力。

    在对接时,东南大学的技术展示在贾婷眼前一亮:“面对AR/VR大行其道,东南大学提供的技术竟然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打破视觉与听觉的局限,将触觉加入其中。”这给专注于历史文化产业的贾婷极大的震撼,她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机遇,“如果将触觉融入到虚拟文化的展示中,绝对是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

    实现成果转化,专家把脉很重要

    挑战赛与对接会“齐头并进”时,有一个技术需求——汉杜陵大遗址数字化复现与匹配成像技术研究非常火爆,挑战赛中三个劲旅在PK,对接会上三个提供方在争抢。

    如何斟酌与遴选合适的技术成果,前来“号脉”的专家显得异常重要。

    西北大学历史文化产业研究院的陈敏则是汉杜陵项目请来的“郎中”,“我负责对接会的把关”,陈敏告诉记者,挑战赛上有专家把关,项目对接也需要研究型的人士从技术层面衡量供给方的真实实力。

    感同身受的还有作为挑战赛中技术需求方的高琦。“专家提出的问题都是我困惑却又很难提炼的方面。”高琦举例,有的技术提供方不实诚,讲解的内容与实际不符或有溢美之词,专家往往会有严肃的质疑。有时候,我在台下听着都会闻到一股“火药味”,这是心里最踏实的时候。

    说到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刘丁教授总结,面对给定的市场需求,技术提供方如果想解决企业问题,实现成果转化,技术细节应该更加清楚。“找准诉求,提前‘备课’,结合自己以往的工作基础和积淀,提出破解关键性技术难题的精准方案。”

    刘丁向技术提供方建议,想形成一个好的对接效果,事半功倍的方法是利用好展示平台提供精细化的技术成果。平台不仅帮供需方有效对接,还可以使技术提供方看清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研究和后续开发方向,提高研发工作效率。

    挑战大赛,资源整合的好时机

    “西安复兴文明艺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吗,我对您的项目感兴趣。”

    演讲完毕的代紫暄还没有落座,陕西省旅游协会的张先生专门找代紫暄交换了联系方式,原来,张先生是慕名而来,在旅游文化的全新体验方式上,旅游协会正在寻求合作伙伴。

    张先生算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前辈”,他向代紫暄传授文化服务经验,两人交谈甚欢,约好赛后抽空多多联系。

    ……

    比赛结束后,因为大赛而建立的交流平台并没有因此沉寂下来,创业者们的自发对接仍在继续。

    翟立新在比赛开幕式上表示,希望通过一种比拼的方式,使创新挑战赛成为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和服务企业创新的重要抓手与展示平台。

    “大赛规格高、规模大,能很好地推动成果转化”刘丁觉得赛事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比赛,最好是能发挥供需双方有效对接的作用。”

    “虽然企业展示时间短,但评委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为他们给出合理化建议,让他们少走弯路。而且,正因为展示时间有限,这就逼着技术供给方对自身的技术方案做一个清晰规划和重点分析,理清自己的技术优势。”王泉说,技术提供者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珍惜机会,在挑战赛中展示自己。

    中国创新挑战赛在全国7个省、市、国家高新区试点开展,西安成为首届试点单位之一,说明陕西是全国创新的一片热土。开幕式上,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怀斌表示,陕西省科技资源富集,科技实力雄厚,“十二五”期间,陕西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从52.93%提升至60.73%;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0.67%提高至55.81%;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89.5亿元提高到367亿元。

    赵怀斌表示,富集的科技资源夯实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目前,陕西省建立了创新创业联盟,出台了“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建设方案与创新创业类专业大赛组织规程,每年举办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分赛区比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希望利用好陕西省的科技资源,将中国创新挑战赛打造成为成果转移与技术对接的一次有益尝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