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3日 星期六
网络慈善要喊多少遍“狼来了”
文·杨 雪

■玉渊杂谭

    罗一笑的父亲罗尔大概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网络求助居然得到了空前的捐款规模。微信官方称将退回赞赏赏金,但退到每个好心人账户里零零散散的数字根本无力支付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和信任。这一事件里有太多值得讨论的点,就算微信打赏并不属于慈善的法律范畴,也不影响称其为我国网络慈善的节点性事件。

    个人一直对朋友圈这种爱心捐款类的信息戒备心极强,这次迟疑了片刻还是没有转发,担心有猫腻。后来在事件的反转中翻看网友跟帖,好多人反映身边的例子不在少数——自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但遇事首先想到的是向社会求助。当然这种情况尚算“诚实”,更有直接靠网络求助发家致富的。

    既然网络慈善并不靠谱,为什么还能保有生命力,让人屡屡爱心错付?我想,并不是网民比《狼来了》故事里目不识丁的村民更愚昧,事已过三甚至过“N”还不提高警惕。我们应该看到,这个社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是公益、慈善、献爱心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很好的爱心输出渠道,门槛低、成本低、风险低,公众积聚的行善意愿在这里很容易得到表达。

    然而,这种模式的经济成本很低,可能只需要一篇文章,一个收款渠道。但其消费的社会成本很高,网络信息所积聚的信任感是易碎的,一旦发现事实上的出入,就是一次社会信任的崩塌。虽然不可否定网民的善良,但这种模式并不健康,也不值得提倡。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罗尔因为职业便利可以“卖文”,而许多为治病倾家荡产、真正需要捐助的人可能并没有“卖文”的资本,也不懂得“卖文”这回事。在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世界,一个尴尬的慈善谬论就此抛出——求助于网络慈善的人,往往并不是真正需要被慈善的对象。

    罗一笑事件无疑给了网络慈善监管一记响亮耳光。但这种“狼来了”式的网络慈善何以拥有生长的沃土更值得讨论——它拷问当下慈善生态:相较于庞大的国情体量和几十年发展积累的社会财富,我们的民间慈善组织和基金会是否太欠发达?受损多年的官方慈善机构公信力为何一直恢复不过来?在慈善事业上,我们为什么离世界普遍潮流那么远?

    搁笔之时,朋友圈的秩序基本恢复理性,相信这场短暂的闹剧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但只要这个社会的慈善生态不改善,如此“狼来了”,就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