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2日 星期五
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在京召开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付丽丽)9月12日,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方新出席论坛并发言。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部长郭哲、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分别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主题演讲环节。

    论坛包括大会主旨报告与专题对话两个部分。在本次论坛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分别作了题为《探索知识体系的逻辑与架构》《从石墨烯热到科技强国梦》《积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 建设国家实验室》《科技强国能力建设的政策思考》的主旨报告。围绕论坛主题,报告人分别就科学界的开放性、战略新兴材料、大科学装置及国家实验室、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为与会代表现场答疑。

    专题对话聚焦于科技人才和大科学装置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两大议题,分别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创新评估研究所所长陈锐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邢定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副局长郑永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国庆围绕科技人才问题发言;北京科技大学国家科学中心教授金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苏靖、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源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万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苗红波就大科学装置与国家实验室建设话题进行了发言。专题对话期间,各位专家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交流。

    王春法对论坛作了总结。他指出,此次论坛议题广泛而聚焦,同时政治、政策和学术话语体系并存,在论坛中达成共识,激发出新观点和新认识。王春法提出4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学科到底有什么意义?现在我们在建设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学科是引导科学发展还是学科是科学发展的结果,这是要讨论的。

    第二,尽管总书记前后3次在不同场合谈到国家实验室的问题,但是到现在国家实验室到底长什么样?对此,科技界和科技管理人员还缺少认识,到底是单一,还是多中心多外围的管理模式,这是不一样的。此外,国家实验室,不光是大科学装置的问题,更重要是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力量的重组,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组。这些方面在政策研究的工作上还有很大空间。

    第三,人才到底如何理解和把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才市场其实是分层的,越高端的人才越是全球化,越低端的人才越高度地方化。人才市场分化的情况下,既要营造人才流动又要营造人才成长还要营造人才发展,如何操作是个问题。

    第四,要建哪些大科学装置?每个科学家都会说我那个大科学装置最重要,不建会影响学科发展。从国家财政来讲,每年2500亿,全国的科研院所3600家,大学2800家,分配资源是大问题。大科学装置是不是使得我们传统上认为技术科学发展不可预见不可规划这种观点产生了变化,大科学装置的变化使我们认为或者使我们更有把握预见,未来科学发展会在哪个方向、哪个时间段出现大突破,这是在政策研究里面需要把握、需要研究的,也是对于我们未来发展、对于决策者更有参考价值的地方。

    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由中国科协常委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支持,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共同承办,是面向决策和社会公众的开放性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加强科技政策制定者、专业政策研究人员、科学家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为繁荣科技政策学术研究和促进科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重要支撑。

    自2012年开始,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聚焦科技政策领域的热点问题,邀请党政部门、科技思想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采用政策要点宣讲、主旨报告、专家对话等形式,多角度解读国家科技政策,介绍科技政策实施效果,探讨科技政策未来发展方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