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共享单车 或孕育新独角兽公司
文·本报记者 刘 艳

    观点评说

    顶着“共享经济”的光环,摩拜单车让自行车回归城市,满足了短途出行用户的诉求,让“骑行数据的价值”成为未来最大的商业想像。

    除了摩拜,大多数的共享单车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即使是摩拜,也未必有多高的技术壁垒,它们的“商业套路”或“盈利模式”还在不断被质疑,它们所谓的“智能骑行”所产生的数据价值还只是在推演中,但却是资本追逐的对象。

    因为摩拜等共享单车捕捉到了一个小小的需求,而资本捕捉到了它们背后的商业逻辑,并坚信一个“现象级”市场正逐步打开。

    尽管这个新生事物,还需要很多谨慎的评估,无论是它们自身的生存发展还是一个城市对它的支撑管理,但它对出行方式的改变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不可逆转。

    11月17 日,早于摩拜单车(mobike)进入共享单车市场,以校园为运营目标的ofo宣布进入城市运营,正面宣战摩拜。

    在摩拜单车没投放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政府部门其实早就在城市的一些区域投放了公共自行车。直到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橙色车轮、银色车身的摩拜单车投放市场,共享单车市场以星火燎原之势被引爆,变成了“现象级”的资本狂欢。

    短短几个月间,拼杀于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已不仅有橘色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大量的共享单车以“玩模式、玩资本、抢市场”的打法直接挑战坚守“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摩拜。

    ——全新旅程——

    创业公司输出生活方式

    摩拜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曾是Uber上海区的总经理,Uber中国的二号员工,他在朋友圈宣布离职时这样说:“即将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和更大的冒险。”

    摩拜单车最大的特点是摆脱了停车桩或固定停车点的束缚,用户无需办卡,但需缴纳押金(随时可退),通过智能手机查找最近的、可供租赁的单车,扫码解锁和关锁自动结费。使用后,将车停在允许停放自行车的马路上,摩拜单车团队负责回收。

    王晓峰不认为摩拜是个自行车租赁或自行车分时租赁公司,而是一个科技公司或创新公司。这一点即使是摩拜的竞争对手也比较认同:“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摩拜单车值得尊敬。”

    具有互联网公司的典型模式,也有制造业的特征,摩拜投资人熊猫资本合伙人李论表示,摩拜是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由中国的创业公司主导的生活方式输出。

    ——科技创新——

    有望帮助交通规划决策

    经过重新设计和开发的摩拜单车与普通民用自行车有很大的差异。

    为保证车辆的耐用性,经典运动款摩拜单车采用铝合金车身,选择无需充气的实心防爆轮胎,借鉴汽车的轮毂技术防冲击避免损坏,并采用了轴传动替代车链,智能锁的电量依靠车辆自身轴传动,单辆寿命可达4年以上,但重量却达到了25公斤。

    针对用户“车重难骑”的抱怨,摩拜又推出了轻骑版Mobike Lite。据王晓峰介绍,摩拜运动版采用自建工厂方式生产,轻骑版则利用了自行车产业的供应链,单车成本大大降低。

    摩拜轻骑版在设计上融合了传统自行车技术的同时,启动了太阳能板充电技术,保障了智能锁的稳定可靠运作。

    摩拜单车最具科技含量的是车锁,除防盗之外还实现了定位与二维码解锁,内置GPS芯片可实现对运营区域内车辆的精细化智能管理。与此同时,它所采集的用户骑行数据,有望为政府部门的交通规划决策提供权威可靠的帮助,这在全球范围内也属罕见。

    ——开启共享——

    一个需求量巨大的市场

    王晓峰说:“我们创业不是为了打败谁,也不是为了杀死谁,我们只是想劝说更多人加入单车出行的行列。”如他所愿,用摩拜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摩拜和ofo本无交集,一个致力于解决城市人群的“最后一公里”出行,一个锁定大学校园的骑行。直到有一天,摩拜单车骑进了ofo所在的清华大学,“橙黄大战”被触发,不过双方都维持着“不考虑竞争,专心做好自己”的微妙和平。

    11月17 日,ofo宣布进入城市运营,正面宣战摩拜单车。相比于摩拜刚刚宣布“年底有望在沪完成10万辆的投放规模”的目标,ofo提出的计划更加激进,ofo CEO戴威透露,ofo将在22个城市进行共享单车的服务(包括校园和城市),并开启“城市大共享”计划,在推动自行车品牌和生产商将整车硬件和服务接入到ofo的同时,鼓励城市居民贡献出闲置的单车,享受全国范围的免费使用和现金补贴。

    现时,共享单车市场还在陆续有“运动员”入场,也仍有资本继续涌入,而且并不以用户体验取胜的摩拜单车却能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这些都充分说明短途出行的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共享单车是一个需求容量巨大的市场。

    ——难分胜负——

    玩家挤满共享单车赛道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的“赛道”上还挤满了优拜单车、小鸣单车、骑呗等众多玩家。在失去先发优势、融资背景不敌摩拜、ofo的情况下,这些玩家也杀入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战,当前也难分胜负。

    产品设计围绕“生活方式”展开的小鸣单车10月20日宣布获得B轮融资,其A轮融资的领投人单车品牌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全面参与到小鸣单车的战略和产品开发,小鸣单车因此获得了凯路仕在国内的不少线下资源。

    11月3日,骑呗科技宣布短期内将在杭州投放10万辆单车,而与芝麻信用达成战略合作,成为骑呗最大的看点。“骑呗单车将成为信用出行服务的场景,用户的骑行行为将对其芝麻信用产生影响。”芝麻信用副总邓一鸣的话涵盖了芝麻信用牵手骑呗单车的意义。

    11月7日,位于上海的优拜单车宣布完成过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接入近8万辆政府部门的有桩公用自行车,投放向覆盖度较低的郊区。自营无桩单车由家喻户晓的自行车品牌永久集团为其提供车辆的技术改造、运营和维护等方面的支持,主要投放向CBD商圈和产业园等场景。政府背景的加持和传统自行车厂商的资源,使优拜短期内在产品覆盖率和投放密度上获得巨大优势。

    ——长线考量——

    强调使命感和社会责任

    王晓峰一再坚持称,摩拜的使命是缓解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与此同时,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经过测算,有30%—40%的交通出行是5公里以内的距离,如果我们真的能劝说那些利用四轮汽车短途出行的人改用单车,对节能减排、缓解拥堵、低碳出行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王晓峰说。

    在与投资方沟通时,摩拜也一直希望对方知道他们是一家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的公司,希望资本方对摩拜有长线的考量,而不是短期收益。

    摩拜单车将自己的事业定位于商业与公益之间,但若想获得资本方的继续支持,使这一业态得以继续存在,就首先要在商业上成立。

    虽然目前盈利模式并不清晰,“烧钱”还是刚刚起步的单车市场的主流,但仅依靠押金在资金池的沉淀以及日益增长的营收,摩拜已初步证明了自己的营收能力。按照李论的说法,摩拜单车今年年内估值肯定达到10亿美元,成为准独角兽级别的公司。

    谈到共享单车时,36氪创始人兼CEO刘成城说:“相对来看,移动互联网红利虽然结束了,但我不认为没有独角兽出现的机会。”

    ——延伸阅读——

    遭遇素质的“最后一公里”

    麻烦的是,商业模式还未得到验证,摩拜单车引以为傲的“4年免维修设计”的专利单车却有可能倒在国民素质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橙色的摩拜单车铺满北上广深的大街小巷,摩拜单车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被偷被盗、随意停放、违规停车、加装私锁、二维码被毁、车身遍布小广告等人为破坏问题让摩拜头疼不已。

    王晓峰比较乐观地看待这件事,他表示,没有人会坚持不懈地干破坏他人财物的事,他相信通过技术和公众监督的力量,这种情况会慢慢减少。

    事实情况确实如此。

    据了解,目前摩拜单车已经和征信机构开展了合作,用户的信用数据将被纳入前海征信的个人征信系统,恶意滥用、损毁甚至盗窃摩拜单车的行为将影响其征信记录。

    与此同时,一批热爱公益、热爱骑行、支持绿色出行的志愿者或意见领袖也积极在线下、线上热心于维护共享单车的秩序、阻止和反对故意损毁单车的行为。

    市场虽愿买单 设施却显尴尬

    对都市人来说,公共交通不能抵达,出租车既不划算又堵车费时,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确实是理想的选择。瞄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共享单车的火速走俏说明市场愿意为它买单。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曾表示,从公交城市和单车城市的发展可以预计:上海的城市人口有2500万,以每3人每天有1人使用自行车、每辆公共自行车每天使用率10次计算,这就需要有80多万辆共享单车。

    但是,城市是否需要如此大规模的共享单车依旧值得商榷,随着共享单车数量的激增,目前共享单车的骑行道路、停放、管理等基础设施面临大考。

    传统公共自行车的有桩模式,虽然管理维护方便,但受制于站点,无法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市场的共享单车大多无桩,相比传统的公共自行车更加自由,但也带来找车难、违停多、维护难等诸多问题。

    很多鼓励自行车骑行的国家从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为骑行者提供了便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荷兰、丹麦、德国3个国家率先建设了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和路边自行车道,并完善道路交叉口的设计,使骑行者能够安全通过。

    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非机动车道,才能支撑起共享单车的安全出行,但如今机动车高度增长的中国大都市早已不同于二三十年前,甚至使自行车出行成为最危险的事。尽管共享单车与我国政府提倡的绿色出行相一致,政府可以帮助共享单车解决很多基础设施问题,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道路资源有限,不太可能在每条马路上都开辟非机动车道。

    与此同时,停放这些共享单车也需要大量的空间,而共享单车上下班高峰时间使用多的潮汐性,导致很多共享单车经常处在闲置状态时,而白白占用了道路空间。

    正是因此,部分业界人士认为政府对共享单车应当保持冷静,不能过度追捧这一尚不成熟的商业模式。政府既不应当过度干预企业行为,也没必要帮助企业解决所有的问题。否则,政府会变成企业的“背书”,使得共享单车在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不能得到客观看待和解决。

    而对于那些共享单车创业公司来说,共享单车数量越多,意味着运营品牌的维护难度也越大。如果维护跟不上,那些被风吹雨打损坏的单车,不仅影响城市的景观,对企业形象也是断崖式的伤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