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轻松一“撑”,撬动合作“坚冰”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发力技术转化
□ 通讯员 沈 琳 本报记者 丁秀玉

    近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志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VECAST(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三方共建“志云功能玻璃研究院”。学校开创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先河,以智力、技术入股,联合打造国内领先的玻璃研究院。该校唐惠东等一批该校技术转移中心的教授、博士等正式成为研究院的首聘人员。这是常州工程学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教师依规适度兼职兼薪的可喜探索。

    为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主动对接企业技术和发展需求,将高校科研成果“推销”出去,2014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凭借中心的轻松一“撑”,“撬”动了校企合作难的“冰面”,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科研、技术转化难的尴尬局面。“技术转移中心让科研人员完全‘活’了起来。”该校党委书记袁洪志说。

    “作为江苏省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技术转移中心集成与整合学校科研成果,进行知识产权评估、许可和转让,搭建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实现集成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并通过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引进和输出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等系列服务,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该校科技处处长周勇介绍。

    中心成立3年来,先后与国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签署全面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协议,该项目获江苏省科技厅“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政策引导类计划立项支持;成立常州工程技术转移泗阳分公司、海安分公司等,并交出了一份鲜亮的成绩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四技服务”总经费一路攀升,近三年来分别以2257万、2983万、3914万等位列江苏省高职院校榜单前列,被评为“2015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为了激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该校近年来制定了《专职科研岗设置与聘用办法》《优秀人才引进办法》等新政策,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兼职、离岗创业,众多原本“关门自夸”的技术走出了校门,走向了企业和市场。

    该校崔世泽老师离岗后创办企业,2016年企业产值近1亿元。2015年,广州热浪实业有限公司带着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无法处理的难题来到该校,中心侯文顺教授团队日夜攻关,发明的专利成功转让企业后,目前年产1万吨涂料生产线正在安装,预计将实现产值近千万元。李树白博士领衔团队研发的小孔径高密度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具备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价格低等优势,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为常州新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解决了工艺难题,累计新增产值420万元。唐惠东博士团队的发明专利开发出一条废弃液晶屏资源化再生的路线,已被南京环务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推广使用。

    技术转移中心在向企业推荐学校技术、培训项目的同时,还为该校校企合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续成果”。姜泽东老师为上海城建市政工程公司现场解决了一项技术问题,使之工艺从7小时缩短为4.5小时,产品成品率大为提升。这段小插曲,促成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该校很快签约共建地下工程实训中心,并提供一台价值2000万左右的盾构机供学校师生研发培训使用。这样的例子在该校屡见不鲜。

    “学校培养的焊接‘工匠’,进入企业的工资就达5000元以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访升告诉记者。“如今,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成了‘香饽饽’‘抢手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