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国的科幻 是什么颜色的
文·李邨南
中国科幻之炫目多彩,或许可以从一些科幻作品的封面中窥见一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品幻录

    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中,如果要给科幻一点颜色,一定首选蓝色。因为科幻的场景多使用太空和海洋,即便科幻的翅膀翱翔在时间穿梭而非空间腾挪之中,许多作者仍青睐外星文明或海底世界作为背景,使比较虚缈的时间变幻以相对易于描摹的空间转换来呈现。不过,对刘慈欣、韩松作品的阅读经验告诉我,科幻的颜色并非单调的蓝。

    刘慈欣凭借备受欢迎的《三体》,执当下科幻之牛耳。这部作品洋溢着一股浓郁的黑色。文革受害者叶文洁罔顾“三体人”中善良分子的警告,企图借“三体人”之手消灭已经堕落的地球文明。人类的生存之战,被自己人的手拉开了序幕。这本已足够“高级黑”了,但刘慈欣并不满足,他借小说人物之口提出“黑暗森林理论”,将“高级黑”进化到了“顶级黑”。按照这一理论,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最好的办法是,一旦发现某个文明的确切位置,就不惜一切把它摧毁。这样做也可能导致一场同归于尽的悲剧,但却可以为自己赢得多活一日之生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作者说的是未来,指的却是人类的过去和现实,可算把人类文明黑到家了。

    韩松也有黑气冲天的作品,比如《乘客与创造者》就是如此。机舱中的森严等级和权力腐败,不正是现实的折射吗?无怪乎评论家说韩松创造的是一个“鬼魅中国”。不过,与刘慈欣的“黑”相比,韩松的作品还有一抹红,最典型的是《红色海洋》。

    我这么说,不是因为书名中有个“红”字,而是小说中血淋淋的杀伐之气几乎要涨出纸面。翻看《红色海洋》,随时可能闻到一股血腥味。在书中, “人吃人”时不时出现,人既然成了历史的肥料,文明的本意似乎就是吃人。和《三体》一样,《红色海洋》描写的也是“未来”,而照射的依然是现实,更何况,小说还把郦道元注水经、郑和下西洋等史事融入书中,与历史、现实交融的意味就更加强烈了。书中不止一次地写到一首历数史上吃人往事的歌谣:“炎帝黄帝呀,率熊罴虎貅之军,吃人无数;殷纣王呀,杀死姬昌长子伯邑考,做成肉羹,送给姬昌吃;春秋霸主齐恒公呀,吃掉易牙献上的儿子,而那弄臣只是为表忠心;……民国十八年大旱呀,舅舅锅里煮外甥,女人锅里煮女婿……”在书中的“人族”“进化”或“退化”到从模样到行为都几乎不像人时,这首《吃人歌》却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或梦魇,若隐若现地萦绕在未来人的心底。

    我国科幻小说之所以五色炫目,或许与我们的文化科学不发达,对“人情”却吃得很透有关。1902年,鲁迅就提出过,科学小说应“经以科学,纬以人情”。上个世纪80年代,科幻作家童恩正运用《西游记》这个大IP写了一部《西游新记》,唐僧师徒前往美国求取真经。小说对世风人情的深刻观照,至今读来仍令人叹服。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慈欣也好、韩松也好,正是接续了这一中国科幻的传统。

    任何传统,其实不过是前人回应现实的智慧积淀,正因为如此,传统的改变,只能依赖于现实的变迁。如此看来,中国科幻还将继续“五色炫目”下去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