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推进“四链”融合是汕头创新驱动发展的着力点
□ 陈新造

    “汕头科技创新有发展,有基础,但绝不能满足于在粤东西北领先,而是要向珠三角看齐。”汕头市委书记陈良贤在汕头市委全会十届七次会议上说,汕头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迈进。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以为,必须发扬“两种”精神、发挥“两个”优势,坚定不移地将推进“四链”融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着力点,做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政策链实现系统融合和统筹协调。

    发扬“工匠精神”,打造发展创新链

    “工匠精神”最核心的内涵是创新。要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通过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实力。“十三五”期间,汕头能否实现振兴崛起,能否巩固粤东中心城市地位,能否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激活创新这个动力源。汕头的科教文化事业经多年的积淀,奠定了厚实的根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从科技创新方面看,还有较大的差距,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仍然存在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技创新链条上一直存在着诸多难点、堵点、痛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汕头要实现创新发展,构建好现代创新体系无疑是关键所在。当前,汕头还存在着较大的“人才赤字”,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善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着力打造一支具有浓厚汕头色彩的工匠团队。要形成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特别要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环境。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引导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扬“无中生有”精神,提升经济产业链

    汕头工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食品医药、印刷包装、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音像材料八大支柱产业和17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总体规模不大、经济增速不快、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基础不牢、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的发展。

    汕头要实现振兴崛起,只有把振兴发展的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来,发扬“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走高端化发展道路,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的高端攀升,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强化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突出发展先进产业。要创新发展模式,按照“平台+产业+人才+资本”的发展新模式,坚持“引进一批大项目,构筑一批产业链,打造一片产业集群”的思路理念,建设汕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增长极。要大力发展新业态,着力培育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互联网经济。尤其要整合纺织服装、工艺玩具产业链,推动互联网应用与工业设计、互动展示、体验销售等环节相融合,加快培育形成更具规模的服务业新兴业态产业体系。

    发挥“侨资”“潮商”优势,构筑多元资金链

    汕头特区因侨而立,海外华侨众多,改革开放后更是涌现了一大批国内潮商翘楚。他们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建设为汕头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和广阔前景,助力汕头融入国家新一轮战略部署。要发挥好“侨资”“潮商”优势,以“潮”聚财,构筑以“侨资”“潮商”为主的多元资金链。要把政府“看得见的手”与资本市场“看不见的手”紧紧“互握”,搭建起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要重点搭建侨资、潮资整合利用平台,创立潮商投资发展基金,投资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发展项目;引导和推动海外侨资、国内潮商参与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建设,加快筹划创办华侨银行;鼓励通过发展潮商产业投资信托基金、潮商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担保和风险投资等多种筹资方式,推动试验区、高新区创业投资、新兴产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兼并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

    总之,要通过乡梓情谊发挥“侨资”“潮商”的资金优势,通过激励手段发挥科技金融的作用,建设科技金融的创新资金池,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发挥“特区”优势,统筹整合政策链

    利用政策有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是汕头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关键。要多领域高层次出台政策举措,鼓励企业主动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在汕联合设立科教分支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加强与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省内高水平特色大学、科学院所属单位的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专利保护、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打造区域公共技术服务高地。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要发挥汕头华侨众多的优势,牵线搭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汕头高新区要利用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契机,发挥政策效应,增强核心带动能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引领区和示范区。

    依靠政策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汕头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核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基础。要在四大渠道上激活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潜能:一是加大中小微企业创新补助、企业研发准备金、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等税收和普惠政策的落实力度,以杠杆作用,激发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工作,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创新培育计划;三是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四是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通产学研用贯通的众创空间或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制造业增效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中小微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服务。

    (作者为汕头市委副秘书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