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10月10日—10月16日)

    本周焦点

    栅极长度仅一纳米的晶体管问世

    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碳纳米管和二硫化钼,成功研制出目前世界最小晶体管,其栅极长度仅一纳米,只有人类发丝直径的五万分之一,这一尺度远低于硅基晶体管栅极长度最小5纳米的理论极值。

    测试表明,以碳纳米管作为栅极的二硫化钼晶体管,可有效地控制电流,电气性能表现良好。这也意味着,只要找到合适的半导体材料,构建合适的结构,摩尔定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可以有效。

    外媒精选

    在火星“就地取材”进行检测

    未来探索火星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从火星表面带回样本用于检测。该任务不但耗资巨大,样本还有可能被污染。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团队正试图将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微型化,使其能够适用于火星上的“就地取材”检测任务,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火星地质,寻找火星表面的微生物。

    本周明星

    混合型学习机器:可微分神经计算机

    谷歌“深度思维”公司发表了一项人工智能重要成果,描述了一种集神经网络与计算机优点于一身的混合型学习机器,既能像神经网络那样学习,又能像计算机那样处理复杂数据。研究显示,“可微分神经计算机”能够成功理解图形结构,譬如家谱图或是交通网络。实验中,它可以在没有现成知识的情况下,规划出最佳的伦敦地铁线路,或根据符号语言所描述的目标来解决方块拼图问题。

    一周之“首”

    “机遇”号将首次探索火星沟渠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科学家就从火星轨道上看到了由液体冲刷形成的沟渠,但从未在地表近距离查看过。现在,“机遇”号火星车将开进一个沟渠,这将是火星车第一次探索由液体冲刷形成的火星沟渠。其有希望弄清楚这些液体究竟是混杂着大量碎石与水的泥石流,还是大部分是水但含少量其他物质的水流。

    首次拍摄到半导体材料内部电子运动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团队利用飞秒技术,首次成功拍摄到半导体材料内部电子运动。此前半导体电子动力学的研究,要受光学探针的空间分辨率或电子探针的时间分辨率的双重限制。科学家们之前也没有找到任何直接观测的方法,这是首次直接观察到材料中电子状态的变化,该成果将提供对半导体核心器件前所未有的洞察。

    一周技术刷新

    不含碳全新超级电容问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首个不含碳的超级电容,性能超过碳基材料,其用一类称为金属—有机物框架(MOFs)的材料制成,充放电一万次后储能损失不到10%。未来除用于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还能用来生产可调节亮度的变色窗户和探测痕量化学物质的化学传感器。

    远距离无线输电技术获新突破

    近年来,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得到了世界上许多高技术公司的青睐,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见诸媒体,但真正技术上的突破还未能实现。而俄罗斯火箭宇航“能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1.5公里的距离上利用激光束成功实现了为手机无线充电,在远距离无线输电技术上取得巨大进展。

    前沿探索

    美国重申2030年前将人类送上火星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日发文重申本世纪30年代前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目标,并表示将借助私营企业的力量实现这一“巨大飞跃”。奥巴马2010年首次提出载人登陆火星计划,并签署了一项空间计划法案,使火星探索成为法律,但该计划一直饱受技术与成本方面的质疑。为此,美国政府正与私营企业携手,共同打造新型太空栖息设施,供宇航员执行深空任务时使用。

    科学家模拟“磁星”搜寻轴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们打算进行一项新实验,来探测一种名为“轴子(Axion)”的粒子。如果实验成功,将破解粒子物理学领域一个复杂的未解之谜——强电荷宇称破坏,并进一步厘清暗物质的属性。

    美政府激励“绘制外周神经系统地图”

    鉴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希望通过电刺激治疗特殊疾病,美国政府刚刚宣布了接受2000万美元资助的团队名单,旨在引导他们取得“绘制外周神经系统地图”等关键性突破。这一举措标志NIH“刺激外周神经活动以减轻疾病状况”(SPARC)资助计划项目正式启动。

    奇观轶闻

    国际团队宣布成立首个太空国家

    如果你已经年满18岁并已开通电子邮箱,那现在就可以申请成为“阿斯加德亚”国(Asgardia)的新公民,且不需放弃自己的现有国籍。13日,由研究人员、工程师、律师和企业家们组成的国际团队宣布成立首个太空国家,并根据北欧神话中主神奥丁统治的一个天空城市阿斯加德,将其命名为“阿斯加德亚”国,而发起这一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地球生命免遭人为或自然的宇宙外物威胁。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