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高精尖”享誉国际 “接地气”服务民生
——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八十年记

    本报记者 谢开飞  特约记者 江潮炳

    这是一所地方院校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上的重大突破!临近80周年校庆前夕,福建农林大学传来喜讯:省部共建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即将揭牌。之前,该校已相继破译小菜蛾基因组、菠萝基因组等,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不仅以“高精尖”享誉国际,而且还“接地气”服务民生——建校80年来,该校诞生惠及全球96个国家的菌草技术、培育覆盖全国种植面积85%的甘蔗品种、培养国内80%的蜂学专业人才……

    作为“地方队”,地处东南一隅,该校科技创新“洪荒之力”的源头在哪?

    拓荒气质 耕耘科研体制创新示范田

    闽江畔、金山上,风景如画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正中有拓荒广场;“耕牛的拓荒品格”,正是该校倡导的“五种品格”之一。拓荒,意味着披荆斩棘、开拓创新。

    早在省立农学院建校初期,首任院长严家显就明确提出:“大学农学院以研究、教学、推广为三大任务,必须兼顾并重,联系进行,其目的为造就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切合社会需要之人才。”

    “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由此扎根:从严家显院长致力于汇聚一大批优秀人才,到被称为“四大金刚”的李来荣、卢浩然、周可涌、赵修复,到“中国杉木之父”俞新妥、中国林业经济学科奠基人张建国,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等。他们身体力行,既是大师、名师,又取得多项“国字号”科研成果……

    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福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特别是,福建农林大学被列入省重点建设的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成为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的大学。如何抓住重大机遇,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福建农林大学“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科研导向逐渐清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主动承担起科技创新时代使命;扎根本土需求,积极融入创新型国家和省份建设,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顶天气势 瞄准重大科技前沿问题发力

    这是传奇的“逆袭”:从小小的菌草试验场、全国规模最小的甘蔗研究室起步,双双发展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领国内菌草、甘蔗研究制高点。

    勇立潮头, 敢为人先。菌林矛盾、甘蔗基因组学研究,都可谓是世界性难题。在三十多年的持续攻关中,林占熺团队攻克并开发出国际领先的菌草技术,创立全新的学科——菌草学,催生新兴产业——菌草业;陈如凯团队致力解决甘蔗遗传多样性问题,开辟现代科学育种新途径……

    “瞄准国际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科技前沿问题,以取得一批国际化科研成果为指引”,福建农林大学在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时,还着眼未来、前瞻布局,启动人才“双百计划”,组建海峡联合研究院、建设四大国际化创新平台,从海内外引进明瑞光、林辰涛、杨贞标、廖红等国际一流人才,吸引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人、长江学者5人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160多人。

    “带土移植”国际先进科研理念、管理体制,各平台成立短时间内已捷报频传:以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在《细胞》《自然·遗传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

    立地气度 为现代农业提供升级“源”动力

    植保学院副院长许文耀被称为“会讲农民话的教授”。“用药多少毫克,稀释多少倍,这让农民很难把握药剂用量。”许文耀想出“土办法”,如家中常见的一口杯等作为工具,指导用药满杯还是半杯,受到农民欢迎。

    “让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根植于大地,从生产实践中收获鲜活科研课题和教学案例”,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四到基层、助推三农”工程,组织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关雄、全国农技推广标兵祁建民等领衔的160多支实践服务队和数百名师生常年开展科技支农。

    从科技支农一个“点”,放大到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支撑区域转型升级整个“面”,福建农林大学构建面向国际、服务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育繁推一体化科技服务链条。

    ——菌草项目被列为2016年“海丝”核心区建设“走出去”重大项目。所承担的商务部援斐济菌草技术合作项目顺利实施,执行福建省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菌草、旱稻项目等。

    ——作为全省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牵头单位,探索建立“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新模式;共建古田食用菌研究院、安溪茶学院等,组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农业科技园等专家服务团。

    ——推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先后有3000多项成果与企业对接,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辐射带动3.6万人就业。立足双创基地,跻身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叶辉玲、校长兰思仁表示,八十年薪火相传,八十年后再出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顶天立地”上下功夫,既聚焦科技前沿、勇攀科学高峰、问鼎世界一流,又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支撑产业升级、惠及民生,扎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为国家和新福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