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回 顾、感 言 与 期 盼
——写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原所长 刘昭东

    6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诞生,拉开了中国科技信息事业的大幕。60年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中信所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回 顾

    史为鉴,回顾且明鉴,则致远发展。中信所的创建“得天独厚”,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众多不可磨灭的印证。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信所建所和发展极为关怀。1955年1月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和武衡副秘书长向周总理汇报,提到对国际上的科技发展了解很少时,周总理讲了极为重要的话:“你们工作这么几年,连个情报机构都没有建立,你们的仗是怎么打的?”。周总理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科技情报机构。周总理的指示使得中信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于1956年10月15日正式创立。

    由于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指示,中信所有幸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向科学进军”的时候,作为国家的第一批科研院所应运诞生。中信所职工一直不辱使命,努力发展事业,曾经收获过一大批已经铭记在国家科技发展史册上的可喜成就。

    中信所出色地起到了“情报尖兵”作用。早在1962年,中信所就已开始洞察世界能源形势,在国内最早创刊《新能源快报》;在国内最早报道国外运筹学的进展情况。同年9月,在东四科技情报大楼举行报告会,邀请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做“情报工作与统筹方法”学术报告;中信所在国内率先向中央领导和社会公众介绍了国际上的重大科技动态和技术进展,诸如:运筹学、“绿色革命”、“新能源”、“白色污染”、“夏时制”、“气流纺纱”、“射流技术和可控硅技术”、“塑料压膜新工艺”、“中小功率固体激光器技术”,为国家提供首次使用的一次性注射用针具和针头样品、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技术、液压单晶炉发展情况、首次引进菲律宾水稻杂交种子(IR- 8);中信所还率先宣传和推广应用微生物和三废治理综合利用……

    中信所和重庆分所选编的科技参考资料天天送往国家科委、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得到不少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改革开放后,国外情报研究部的国外科技动态资料和研究报告又恢复了它们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的显著作用,聂荣臻、胡耀邦等领导人还专门对这一有意义的服务工作做了具体批示;1975年,胡耀邦同志曾亲自到中信所视察工作,对《科技参考资料》《科技参考消息》等刊物曾作过多次指示,指出,“这种资料对我们大家狠抓业务、认真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极有好处”。中信所不辜负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期望,对世界重大科技革命和发展动态,都率先或及时做了报告和报道,如世界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浪潮”、信息技术革命、世界互联网技术与高速公路建设等。

    利用科技信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中信所的光荣传统。早在1966年为贯彻为“三线建设”服务的指示,中信所成立了西南情报服务站;中信所历来重视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例如三峡葛洲坝建设、武钢1.7米扎机、三线樊之花钢厂建设、二汽建设……其中,三峡葛洲坝建设、武钢1.7米扎机等几项国家建设的科技情报服务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信所自建所起,一直重视直接为科学家服务。20世纪60年代,东四科技情报大楼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家阅览室”。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童第周、王淦昌、钱伟长、贝时章、牛满江、陈景潤、庄逢甘、金善宝等均来中信所查找资料,并在专家阅览室阅读。

    中信所重视情报学研究以及情报方法和手段的基础建设,积极发起或参与这方面的国家重点基础建设项目。1975年出版与北京图书馆合作编写《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1974年,国家安排了“748工程”,钱学森任组长,中信所机器翻译、情报检索被列入该计划。这大大推动了中信所的情报技术现代化的进程。1975年,中信所和北京图书馆等单位联合开启了汉语主题词表的编辑工作,为自动化检索做准备。该词表是国家科技十年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同年,由中信所、社科院语言所、中科院计算所、上海情报所等单位组织了机器翻译协作研究组,经过三年的研究,首次试验了我国《英汉题录机器翻译》,进而发展为多种语言的互译。1978年,中信所和情报学会联合开展全国汉字编码方案的汇集和交流工作,成立了中国汉字编码研究会,为我国汉字信息化处理工程的最后突破和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78年6月,中信所在全国事业单位中率先招收首批科技情报研究生,含出国研究生10人。1985年,中信所《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等五项科技情报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1993年中信所又参与主编我国首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卷》。

    中信所曾为全国信息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开创性奠基贡献。例如1966年成立我国第一个复印研究所。八、九十年代,又先后将自己的标准资料馆和专利资料馆独立出去,创建了我国的标准文献资料馆和国家专利文献资料馆,大大扩充和壮大了我国的信息服务业行业。1981年,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中国应建立《中国药学文摘数据库》。此后,中信所和国家医药总局开始合作于1984年完成并发行中国第一份计算机排版的《中国药学文摘》。

    中信所及时跟上了世界计算机化、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化大发展的时机,跟上了全球信息革命的步伐。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在报告中指出“要尽快实现科技情报工作的现代化,用现代化手段装备情报机构,要建立起一批文献检索中心和数据库,初步形成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图书计算机网络。”1979年,中信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科技情报局在北京联合举办我国第一个自动化情报和联机系统培训班。多数学员毕业后成了我国情报系统计算机应用骨干。1983年10月,中信所开建成我国大陆第一个国际联机检索服务站,并开始服务。1994年,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等领导批示同意中信所创办“中国信息市场”。它的建成使中信所的INTERNET网络服务在全国起了引导作用。1996年中信所大楼INTERNET局域网建成并投入使用,共设有166个端口,成为北京当时少有的几个同世界信息网络联机的单位。

    60年来,我国的科技信息事业发展,受惠于改革开放下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信所一直以开放的心态加入到国际科技信息事业的大家庭。1973年,中信所代表第一次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科技情报计划”会议,1975年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UNISIST)。1981年,中信所接受了UNESCO关于建设中信所计算机化情报服务系统和大楼设计的咨询报告,它为我科技情报中心大楼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1984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率先引进并出版世界著名的美国《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的中文版。1993年,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和中信所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第一届国际信息咨询与服务业大会。

    感 言

    历史的回顾不是目的,目的总是吸取经验、获得启迪,为的是今后更好地发展。以上回顾使我产生三点感想:

    第一,抓住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和中信所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要素。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科技信息研究所要研究最新的国际和国内科技发展形势、科技前沿成果以及国家科技进步紧密有关的信息。要在这些信息的挖掘、报道、推广和服务等方面开展实际工作,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战略或理论研究、软科学的课题研究,也不是单纯追求论文的撰写和数量。重点还是研以致用。二是以信息资源为后盾的信息服务。科技文献和数据是基础。信息资源服务以及赖以生存的信息咨询服务一定要与国家最急迫的经济、科技、军事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与攻关项目,特别是顶层设计项目紧密联系,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在网络时代,努力把传统的服务平台和条件变得更活跃。

    中信所现在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创新条件,去承担更多与世界科技前沿创新项目、国家顶层设计项目等有关的信息研究、服务和宣传推广活动。信息研究和服务人员不仅要从事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以及信息和数据的内部加工,还应有资深科技信息研究人才从事国际和国内最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大事的挖掘、跟踪、内部报告、传媒评说和引导工作,并且要为企业和公共社会的重点科技问题服务。

    第二,抓住创新是根本。新世纪以来中信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它具备光荣传统,也具有创新条件。它的历史、人才和基础设施条件可以保障,在党和国家创新政策的指引下,可以走出更加引人注目的创新之路,创造出更多受政府、研究人员和企业界欢迎的信息成果。我坚信,创新应保护和发展上面述及的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和中信所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要素;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应要根据世界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继续从事最快最准确的科技信息挖掘和报道,从事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以及近期为实现祖国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提供所需求的最快的、最务实、最多样的有效信息服务。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改革开放依然是党中央强调的国策,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仍然未变。因此,一个专业的信息机构,在新世纪、新形式下,特别是与西方先进国家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继续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认真地从事科技信息的国际合作活动,为我们赢得合作机会、项目和友谊。我们要具有灵敏的触角,深刻地感知这个世界,为祖国早报和快报世界科技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捕捉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国际科技合作毕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重视和开展这一活动,就必须与自己的任务和目标相结合。有发展的特定需求,才有强烈的愿望去寻求发展的手段。60年来,中信所的国际合作的经历充分说明,谋求发展,做大事业,不放眼世界,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绝对不能奏效的;科技信息事业要为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并跟上新一轮世界技术革命的步伐,根本的保证之一就是必须积极有效地实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有效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互利共赢,就必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放眼长远,发展友谊,多交朋友,互利共进,要平时多贡献,争取取得重要的和长远的效益。

    期 盼

    作为一名科技信息战线的老兵,中信所的老领导,我希望中信所永远充满生机、创新进取、可持续发展,不辜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信息事业的关怀和期望。

    期盼中信所永远是研究、报道、述评世界和国内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服务我国科技创新的信息“尖兵”和“参谋”。

    期盼中信所永远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项目和重点项目,做好科技信息的务实研究和服务。

    期盼中信所永远站在加强国际科技信息合作和交流的国际前沿,融入国际信息界,为我国科技信息事业永远服好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