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江阴:“主引擎”发力,科技与经济从何处再突破?
□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周红芬 王黎君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在“江阴板块”“江阴现象”闻名全国之后,江阴又以科学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再次引起关注。

    说起江阴科技与经济的新变化新发展,江阴科技局局长赵志军说,“我们在发挥好产业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的同时,着力打造创新生态系统,让创新真正成为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今年来,江阴坚持走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科学发展之路,呈现出传统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喜人局面。截至今年8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4.7%;全市共申请专利15254件,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5%、159.5%、51.9%,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88件。这是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在江阴市科技局采访了解到的一组数据。

    今后,江阴科技与经济如何继续领跑,在赵志军眼里,下一阶段,科技创新工作要从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产业向中高端攀升这个核心,结合江阴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沿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特色产业基地—科技特色产业园的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打造几个具有江阴区域特色的高端化、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培育创新型企业群体,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到企业,将研发机构建到企业,将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大力培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梯队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提升创新平台载体水平,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以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布局资源,着力完善以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乡镇—创新型社区—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实施人才强企计划,构筑“双创”人才特区。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和本土实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快打造“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高地。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整合政策、项目、金融等各类创新资源,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各类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大力营造尊重创造、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

    赵志军告诉记者,江阴还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质高效高端方向发展。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集成推进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领和支撑全市主导优势产业跨越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