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创新成果如何有效对接市场
投资人为技术创始人“上课”

    本报记者 李大庆

    吴道滨是中骏资本的合伙投资人。每年他都要与上百个创新个人或团队谈投融资业务。他想的是每年有一家谈成并真正投资就烧高香了。“我们的投融资洽谈每年的成功率在0.5%—1%之间。”面对大量创新成果,他是有钱花不出。

    10月10日,他参加了由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举办的2016第二届“中科创赛”决赛路演活动。本来他只是一个评委,但他兼职做起了“辅导教师”:赛前为选手的演讲提建议。而这也正是大赛的独具匠心之处。没有想到,9日下午的这个辅导课由计划的一个多小时变成了3个多小时,讨论热烈。

    讨论中,投资人对技术创始人说,“不可能由一个专家带一个团队靠一个项目就能做成一个上市公司”“现在靠技术团队打开市场的还没有”“不要过多地讲技术环节”。在创赛上许多项目都是做芯片的,评委们说,“让投资人把几千万元都投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上是很可怕的事”。

    听话听声。投资人讲的都是市场问题,其实这正是科研人员的短板,也是中国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痼疾。

    10年前,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发布《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指出在我国全部7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中,超过1/3的企业是由大学或公立研究机构参与创办的。“由于科技人员不擅长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因怕失去企业控制权而主观上不愿增资扩大规模,企业很难做大。”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吴道滨说,现在的创新企业初创人都是技术人才,天然脱离市场。一项技术前期做得再好也要落到市场上,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地方,不是突出技术先进性的地方。

    而科技人员是一个善于开发功能的群体。2012年末,中科院一个太阳能的大项目结题了,在总结会上,一些企业界人士纷纷表示,科学家们给我们描绘的都是产品的“新功能”,而我们第一考虑的是产品的成本,离开了成本谈不上什么产品。

    在这方面,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奖人刘中民院士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甲醇制烯烃转化给企业时,不是只提供一项技术,而是一个工艺包。那些只追求新功能而不考虑工艺和成本的“成果”都不是真正的成果。

    对技术创始人来说,拼短板的另一表现是他们都想来当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吴道滨说,科学家们擅长开发新产品,但市场营销肯定不如商界人士。中科院深圳现代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主任徐明亮说,一个博导、研究员,如果只领导过自己的课题组和学生,或一些小的研究项目,怎么可能办好企业?

    所以,我们才会出现投资人找不到项目的情形。

    通过赛前的辅导班,投资人与技术创始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中科创赛”决赛路演活动收获颇丰。参加决赛的8个团队中,梦之墨—液态金属打印、商业wifi芯片产业化、“肿瘤捕手”多肽纳米捕获肿瘤细胞技术、高通量视频大数据智能处理芯片、马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5个项目当天就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青睐,现场签订了投资意向书。(科技日报北京10月10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