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8日 星期四
“健康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什么
本报记者 罗 晖

■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

    开栏的话 8月底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刚刚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使得“健康中国”战略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建设“健康中国”,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和重大民心工程,也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体现。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征程上,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设“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栏目,全面报道在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以及科技进步为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我当然知道‘健康中国’已经成为你们的国家战略,这肯定会加大中国在全球健康发展与全球健康治理中的影响力。”9月2日,中国古城西安,第六届中美健康产业峰会。80多岁的全球传染病和疫苗领军科学家、前白宫顾问巴里·布鲁姆预判,世界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将会因中国而改变。

    然而,仅仅从这个为期三天的峰会上,记者发现,巴里·布鲁姆的判断其实是现在进行时,而非将来时。

    把外国专家请进中国大学

    按照议程,接下来的演讲嘉宾来自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所以,当一个金发碧眼的帅哥走到台上时,记者忍不住与同桌对视了一眼。

    “是的,我是这里唯一的欧洲人,但我代表一个中国的医学科学院。我的这两顶‘帽子’本身就是健康产业改变的信号。”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尼克·勒莫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演讲。

    他说自己是第一个非华人中国医学院院长,2月份上任。而那时,“健康中国”战略已经提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巴特癌症研究所主任。他的专业优势和国际化管理经验,使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很快成了国际医学研究人才富集的地方。

    “我们现在有40位来自海外的专家,有世界级的GMP设施,我们用现代技术进行现代医学的转化研究,以10个月为一个周期研究不同疾病的治疗,然后进行药物开发。郑州大学有8个附属医院,仅肿瘤医院每年门诊量就达480万人次,和一个英国中等城市人口差不多,这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开展研究。” 尼克·勒莫因傲娇地介绍着自己在中国的单位和同事,比如诺贝尔奖得主巴里·马歇尔,“他刚刚被任命为我们郑州大学一个研究中心的主任”。

    记者注意到,不光是研究机构,在峰会亮相的很多企业也在借助“外脑”进行研发。通过大项目互动,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互设研究中心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把全球顶尖医院“搬”到中国

    “建设‘健康中国’不仅是关系中国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更为全球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我们正是瞄准这一战略时机,在中国谋篇布局。”谈起9月3日与阳光保险达成战略伙伴关系,沃迪康国际总裁、首席运营官汉森·谢里夫并不讳言自己的“醉翁之意”。

    作为全球远程医疗领袖、国际“第二诊疗意见”服务的首创者,他们依托7家美国顶级医学中心,超过两万名专家教授,建立了世界医学联盟,“我们很希望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国际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国际专家远程会诊、赴美就医、学科建设、临床教学、国际医院咨询与管理等等。”汉森·谢里夫说。

    而就在峰会前夕,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远程医学中心,通过云平台,哈佛大学麻省总院介入肾脏学科主任、沃迪康中国首席医疗官吴世新,帮助该院对接了美国诊断及介入肾脏学协会前主席阿里夫教授,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完成了跨国界、跨省市、多机构的国际远程病例大查房。

    9月4日,沃迪康又就远程会诊和国际诊所的建设与爱康君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可以想见,未来将有更多类似沃迪康的国际医疗服务企业投身中国,为“健康中国”加入更多国际色彩。

    把中国的临床研究做到国外去

    峰会期间,记者还发现了许多“走出去”的故事。

    3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布来根妇女医院与百慕迪再生医学集团临床失眠研究项目宣布启动。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健告诉记者,他们集团研发的最新无创血管再生技术——“生命核”技术,可以通过生物电信号开启人体内的再生修复系统,使受损的血管再生修复,从而预防及改善相关的慢性疾病。

    不吃药、不打针,仅仅通过电信号就能让人恢复健康,这听起来有点神了。

    “这东西真能有这么大功效?”看着比鼠标还小的“生命核”产品,联想到市场上各种以老年人为销售对象的类似东西,记者问王健。

    他说:“我们研发了十年,在中国和美国都有专利,2014年拿到了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发的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准入证书。”

    他介绍,两年内上万例使用者的分析报告显示,“生命核”技术对睡眠的改善有效率超过80%,远高于化学药品的有效率。“但这些数据都是在中国获得的,还是有人不相信。所以我们才请国际权威医学机构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临床研究。”

    哈佛大学医学院布来根妇女医院梅琳娜·帕夫洛娃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临床研究计划,最终会拿出科学的数据。事实上,除了百慕迪,最近还有不少中国机构提出与我们合作。”

    结果怎样还未可知,但引入国际评价机制,不失为产品研发的一条有效路径。

    正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所言,从全球化视野看,“健康中国”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中国在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方面的努力,一定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正向的影响。

    (科技日报西安9月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