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
看这家地方高校如何培养人才“懂社会”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张羽程

    267支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8000多名大学生参加,占在校大学生的90%以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参与度高的大学生暑期活动,并不是在国家重点高校,而是在江苏省一所地方高校——江苏理工学院。

    “我们通过组建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带动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扩大了活动覆盖面,更是提升了活动的实效性,探索走出了‘实践育人’的新路径。”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侯文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江苏理工学院是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团中央表彰的一个先进单位。多年来,学校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不断创新活动的组织机制,把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的有机结合,每年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让在校大学生走向红色革命老区、走进创新创业企业、走上街头里弄,开展专业化、生活化、特色化社会实践活动。

    校团委书记羊悦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团委按照“目标精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各级团组织广泛发动,精心设计与准备,组建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其中,重点推荐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课题就有20个,内容涉及“互联网+”时代下旅游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对全民运动方式的影响、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现状和推进路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现状、常州非物质遗产调查、长征沿线城市红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体系现状、网络安全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养成影响等。

    确保活动经费,鼓励不同专业组合。这是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声有色的关键之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决不给学生“压力”,成为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为此,在学校各级党政支持下,学校设立三级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每年重点资助各类团队工作;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完成好调查课题,必须要有多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今年,学校鼓励学院与学院之间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充分调动青年专业教师作用,由专业教师带队参加与指导,开展专题调查。

    教育关爱团是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一支国家重点团队。这个由多学科团员组成的团队,来到江苏苏北农村和江西、陕西等中西部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开展教师培训,帮助当地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团员走访,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期。

    为了引导更多大学生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实践团在带队老师指导下,重点依托学校建立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在产业基地和企业支持下,团员们结合专业特点深入开展学校考察、创业体验、创业实训、市场调研等,通过开展创新成果推广等活动,加深对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等认识,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和鼓励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比赛。

    作为全国百支“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之一,今年暑期,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的20名成员深入生产基地和企业,对贵金属行业的环境影响进行探究与调研,并重点围绕贵金属的处理与环保问题进行讨论,拿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供给生产基地和企业作为技术攻关和项目投资的依据。

    “我校作为向应用技术型大学重点发展的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接地气’,不仅要懂工程、懂技术,还得懂社会。几年来,团组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出的优秀学生,送往乡镇街道、农村进行‘挂职’锻炼,以增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校团委副书记朱书阳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通过组织开展在校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着大学生向着“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种、有修养”的方向发展,学生创新创业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可以说,“实践育人”,既出人才,更出成果。近年来,学校先后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2016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比赛中,江苏理工学院派出和选送的学生团队和项目,分别捧回了一等奖、银奖和铜奖奖杯。学校大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