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5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8月8日—8月14日)

    本周焦点

    新数据表明LHC未发现更重粒子

    去年12月16日,世界上最大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报告,可能发现了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新粒子,其两大探测器紧凑渺子线圈(CMS)和超环面仪器(ATLAS)都发现了一对超高能光子,共带有高达750千兆电子伏特(GeV)的能量。而迄今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顶夸克的能量,也不过才173GeV而已。但现在,人们的希望彻底化为乌有——从CMS探测器最新收集的统计结果显示,新的数据并不支持原有发现,即并未从新数据中发现任何能量激增/跳跃现象。

    外媒精选

    气候模型显示金星也曾宜居

    我们知道金星的环境非常恐怖,被硫酸云雾覆盖,地表温度可达460摄氏度,大气压强是地球的90倍。但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气候模型推测,早期的金星在长达20亿年里,有着较浅液态海洋和适宜居住的表面温度。科学家认为,金星的成分原本与地球类似,但由于与太阳靠得太近,走上了与地球截然不同的演化轨道。

    本周明星

    单晶石墨烯薄膜:生产速度提高150倍

    中国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科学家在单晶石墨烯制备上取得了一项突破。通过对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的调整和改进,他们将石墨烯薄膜生产的速度提高了150倍。新研究为石墨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周之“首”

    土卫六有液体流动沟渠的首个证据

    土卫六“泰坦”(Titan)是土星最大的卫星,位列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星体榜单前5名。而“卡西尼”号探测器日前在土卫六表面发现浸没在液态甲烷中的陡峭峡谷。这不但是对土卫六上数百米深的峡谷的第一次观察,更是该星球上有流动液体沟渠存在的首个直接证据。

    前沿探索

    未来数十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将明显加快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利用卫星对海平面变化情况进行观测,其最新结果表明,长期以来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评估并不准确,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掩盖了气候变暖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而未来1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工具有直接证据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科学家带领的国际考古团队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工具的直接证据——带有蛋白质残留的25万年前的石制工具。这表明生活在中更新世的早期人类有着令人吃惊的适应能力,当时人类已会使用复杂的工具。

    光电“联姻”或可造出新形式的光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CL)研究人员通过将光和单个电子“绑”在一起,或可制造出一种新形式的“耦合”光,其拥有光和电子的属性,有助科学家们研制出用光而非电子工作的电路,以及在可见尺度上研究量子物理现象。

    一周技术刷新

    新型瞬态电池自毁速度大幅提升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实用瞬态电池,由8层电路板构成,阳极、阴极和电解质都被包在两层聚乙烯醇材料中间,其自毁速度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升,这一突破使研发自毁型电子器件成为可能。

    新技术可明察电池充电时内部粒子运动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出一种新的X射线显微镜(STXM)技术,与过去所用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相比,新平台具有更大的视野和更强的穿透性,能让使用者实时观察一些化学特异性变化情况,可细致地观察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粒子活动情况,这或有助于开发出性能更强大的锂离子电池。

    仿生叶“吃”二氧化碳“吐”生物燃料

    美国哈佛大学开发出一种人工仿生叶,据称该装置能“吃”进二氧化碳产出生物乙醇,效率比自然光合作用高出10倍。如果得以推广,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

    奇观轶闻

    新成像技术“看到”人脑基因开关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脑研究项目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神经成像技术,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人脑中基因开关的位置,为了解影响精神健康的基因提供了有力工具,将来有望用于检测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或其他脑病的早期迹象。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