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5日 星期五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传统农耕技术内涵
本报记者 李大庆

    2014年4月,陕西佳县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是在那一年,32岁的武小斌从榆林回到了故乡——佳县泥河沟村。“当时我根本就不知道村里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如果不是后来榆林日报记者来采访,我还不知道这件事。”

    在榆林开过商店、搞过运输的武小斌,经过观察与思考,投资30万元,建起了泥河沟村的第一个农家乐——枣缘人家 。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农家乐看到:二孔窑洞可供住宿,一个餐厅能容30人吃饭,有干净的冲水卫生间,院中还有一个小茶屋。

    尽管现在村里来的游客还不多,但武小斌看好村子的未来,因为“农业文化遗产这个牌子不是省里或国家给的,而是国际给的”。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出的一项旨在保护与农业遗产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的计划。我国著名生态学专家李文华院士十分看好这项国际性计划,认为这将有利于传统农耕技术内涵的挖掘,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2011年起,佳县就将泥沟河村的36亩古枣园列为保护对象,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千年的古枣树有了保护措施,列出保护区,严禁砍伐,禁用化肥、农药,采用生物学方法灭虫等等。但这还不够。由于泥河沟村紧邻黄河,黄河发大水时会倒灌进沟,从而威胁古枣园。为此,佳县政府出资修筑河堤,加固水坝。

    物理学上的保护相对容易。

    可是,如今泥河沟的年轻人都跑出山沟走向大千世界。未来的古枣园谁来保护?如何让古老的村落重获生机?为了让村民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先后7次到泥河沟做村史和村志的挖掘工作。两年间,他带领团队驻村调查50余日,希望抢救出更多的乡村生活记忆,唤起村民热爱家乡的情感,建立起外出游子与故土的联系。孙庆忠告诉记者,团队围绕村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以图册、口述史和文化志的方式,全面呈现了村民的生命叙事与村庄的社会形态。《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掠影》《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历史》和《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等村落文化丛书,将于年底前出版。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不同,粮农组织推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是农耕系统的活态保护,包括传统的技术、种子、文化等。在我国,多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已建立了不同形制的博物馆。但其中展出的农具、生活用品、特色农产品等一系列传统展品,多数仅仅是个物件而已,围绕这些物件的文化传承或具体的故事则鲜有记载。孙庆忠团队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发掘农耕系统中的人文历史,存留村落的文化记忆,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出外打工的年轻一代,对泥河沟、对古枣园的感情正在弱化。”孙庆忠说,但是如果你告诉他,在曾经是学校的11孔窑中收藏的这个箱子是你外祖母出嫁时的嫁妆,而后外祖母又送给了你的妈妈,那么这个箱子就有了生命;当他读到口述史里记载的爷爷奶奶在村里的故事时,他就会对泥河沟有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祖辈曾经生活过的枣园及其文化、历史才能传承。

    孙庆忠团队的行动也感动了当地政府。佳县县长刘生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泥河沟将来会利用山上的11孔窑洞建设一个“乡村记忆馆”,让其中的老照片、老物件和老文书能“讲”出故事,把乡村文化好好地传承下去。

    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通过旅游收入补贴农耕系统收入的不足是思路之一。或许在未来的泥河沟,游客们不仅能见到千年枣林,品尝大枣,而且还能在乡村记忆馆里看到村民活生生的历史。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