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5日 星期一
防洪在“云”端,让铁道一路通
□ 于 海

    中国南北地理分水岭的秦岭,由于汇集南北气候,小气候特征明显,突发性大风、暴雨天气频繁,西安铁路局管内70%以上的铁路都处于这种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气候条件特殊的山区沟壑中,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汛期安全行车压力巨大。

    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西安铁路局利用“云端”科技,强化“技防”力度,大大提升了防洪预警能力。

    观云追雨盯图 一线班组装上了“气象台”

    提前了解雨情,科学监测雨量,是防洪工作科学、高效指挥调度的基础。对一线站段的科技投入,为“防洪”创造了有利条件。

    “每三天的降雨、气温、风向及风力等气象信息在一线班组的电脑上都能清楚看到。各站段的网页与西安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铁路专业气象版块进行了链接。”西安铁路局防洪办工作人员孙申琦说。

    铁路部门的“卫星云图”和普通的“卫星云图”有啥区别?能为铁路安全行车提供保障吗?原来,为了让铁路防洪更加专业化,铁路部门的“云图”在普通“云图”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将各条铁路线路叠加到“云图”中,从图上能清楚看到各铁路沿线的降雨趋势、未来几天的预计雨量以及雨情的走势,为科学预判雨情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此外,自2005年起,西安铁路局与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地方水文、水库管理等部门建立联系制度,签订服务协议,及时掌握天气预报及雨情、水情、库情,一旦有大范围降雨的趋势,气象局等部门第一时间向铁路通报雨情、水情动态,共同研判防洪风险,指导一线站段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防范。

    “云端”作业 “北斗”神器首次在全国铁路防洪中投入使用

    大巴山,连绵不绝。这里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

    “我们与全国顶级专业公司联合,‘北斗’定位灾害预防技术在安康工务段成功投用,这也是全国铁路首次将‘北斗’神器运用到铁路防洪中。”安康工务段防洪人员张恩华说道。

    安康工务段管内负责的襄渝线某防洪点地处地质滑坡带,岩层风化、断裂,极不稳定,在降雨、风化、列车震动等作用下,极易发生大面积的山体滑坡灾害。“北斗”定位灾害预防技术主要通过“云端”定位,实时观测易滑坡山体及危石的变化情况,实现沿线滑坡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监测。

    为了让“北斗”定位灾害预防技术的使用更为便利,目前“北斗”系统手机APP软件也已基本研发完成,计划将于近期投入使用。推广使用后,各站段不仅能在站段指挥中心的固定监测平台上进行实时监测,防洪人员还可将“北斗”系统的软件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随时随地观看滑坡山体及危石移动的图片、数据等相关讯息,开启防洪“app”模式,更为快捷、便利地获取防洪信息。

    “空中”发力 “无人机”助阵汛情监测

    今年来,西安铁路局还将无人机的“空中作业”运用到防洪中,先后在一些防洪重点站段投入使用INSPIRE1“无人机”,通过航拍技术对管内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山体危石、周边环境等进行排查和对比,使防洪安全隐患的查找更为精准。

    这些无人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8米每秒,最大飞行高度500米,可以在空中进行悬停、起降等复杂动作,并配有4608×3456分辨率高清摄像机、照相机,无人机飞临铁路上方的危险岩石处所,将图像实时传回地面,有效避免了隐患排查出现的死角,对灾害的判识更加精准,从而为地质灾害隐患整治提供依据。

    “过去,人防、物防、技防是防洪工作的三大重要举措。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和产品在铁路防洪领域中得到不断地推广和应用,科技防洪发挥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未来,我们还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打造‘智慧’防洪系统,全方位、高效率、智能化、准确有效地防洪减灾。”西安铁路局工务处主管防洪工作的副处长雷大鹏说。

    高科技防洪手段的实施,大大提升了陕西铁路的防洪预警能力,截至7月21日,在今年陕西气象部门预报的520次短时暴雨中,因预防有效,西安铁路局成功抵御较大水害205次,未发生一起水害行车事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