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
湖南蓄洪区新华垸溃口敲响四大警钟
截至7月10日16时

7月1日以来,湖南省共有10市76县区受到不同程度洪涝灾害

受灾农作物458.7千公倾

受灾人口622.1万人

死亡12人

需紧急救助人口18.3万人

倒塌房屋12434间

直接经济损失125.2亿元

湖南汛情主要有6个特点

1入汛早

2暴雨多

3累计雨量大

4涝重于旱

5强对流天气 重发、多发

6受灾区集中、 范围广

数据来源:湖南减灾委办公室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白祖偕 刘双双 傅 煜

    北枕长江、南滨洞庭的湖南华容县历来是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之一。7月10日,该县新华垸的治河镇南堤红旗闸管身新老土结合部位发生渗漏,随后险情迅速恶化,最终在10时57分堤身下沉并溃口,滔滔洪水冲入新华垸。

    从发现险情到溃口,短短1个半小时内,滔滔洪水将总面积6.6万亩的新华垸变成泽国。作为岳阳市蓄洪垸之一的新华垸,不得不“被动蓄洪”,垸内2万余人被分流安置。

    在经历最近一轮连续9天降雨转晴后,看似平静的新华垸却出现意料之外的重大险情。人们不能忽略它敲响的警钟。

    ——警钟一——

    河堤基础薄弱,标准偏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新华垸的防洪标准是十年一遇。加之近20年来,由于洞庭湖水位的抬高,汛期下游的六门闸外湖水长时间维持高水位,华容河两岸涝渍严重,排涝流量很大,致使华容河汛期水位经常发生陡涨,严重危及堤防安全。

    从6月28日至7月6日,持续不断的降雨使新华垸内河水位长时间超警。原本单薄的堤身长时间被高水位浸泡,抗压能力减弱,使其在近20年来遭遇的最强考验前“退败”。

    ——警钟二——

    围湖造田带来大自然的惩罚

    自古以来,洞庭湖是长江四口和湘、资、沅、澧四水洪水的重要调蓄场所。由于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原本位列中国淡水湖首位的洞庭湖面积减小,成为第二大淡水湖。

    在业内人士看来,洞庭湖“变小”直接导致了长江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分流,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这种因果关系已然得到证实。

    早在今年入汛后,记者在洞庭湖区沿线采访时就看到,特大洪水过后,湖南的治水方略已从以往的单纯用大堤“堵”,转变为适当的“疏”,人给水出路。

    经过3年综合治理,湖南共对超过200处阻洪堤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使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亿立方米,扩大蓄水面积779平方公里,相当于洞庭湖“长大”了五分之一。但显然,恢复和顺应自然调控能力需要更长时间。

    ——警钟三——

    上下游协调待加强

    1958年冬,经国务院批准、湘鄂两省协议,华容河首尾(调弦口、旗杆嘴)堵坝建闸成为半封闭性河流。冬春为自排水道,夏秋为汇集机排渍水的撇洪河。华容河实际上就成为一条承接流域两岸、排渍排涝,以及桃花山区山洪的排洪河流。

    当地防汛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从7月1日开始,连续6天的降雨造成了湖北境内大面积渍涝。湖北石首靠近华容河两边的泵站一直在向河里排水,湖南境内的华容县、君山区在新华垸未达到警戒水位的时候,也在往河里面排水;另外整个桃花山区的山洪也全部流到了华容河。

    在洪水来量大、泄洪量小的双重“压力”下,华容河自7月3日下午4时起便达到警戒水位33.50米,7月8日起一直超过保证水位35米,最高达35.16米。10日上午新华垸溃口,湖南省防指紧急请求湖北省防指协调石首市停止向华容河排水。

    长江的上下游之间和主支流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早有专家建言,防洪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协调管理,联合科研攻关,综合社会整治,才能实现科学治理的最大效应。

    ——警钟四——

    蓄洪区建设需加速

    在防汛抗灾过程中,蓄洪区原本是为应对最坏的情况而准备的回旋空间。现实情况是,洞庭湖蓄洪区建设仍然严重滞后,有计划地分蓄洪十分困难。

    截至今年5月,在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中,还有安化垸等9个垸堤防加固尚未完成,一些堤防标准普遍不高;仅有澧南、西官、围堤湖三垸已建成分洪闸,大部分垸子仍不具备主动分蓄洪条件。

    作为国家重点水利投资项目,洞庭湖区钱粮湖蓄洪工程安全区建设项目已于2015年底开工建设。新华垸治河渡将建设安全区1个。该工程计划于2018年10月完工。

    “各地务必要深刻吸取华容县新华垸内溃的教训,举一反三。”这是险情发生后,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向全省敲响的一记警钟。如何在接下来的防汛工作中,真正做到“不能放过一丝隐患,不能留下一处空白”、“不允许隐患酿成大险,大险发展为溃垸”,对防汛一线的人们来说仍然充满挑战。

    (据中新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