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1日 星期一
做好防汛的“耳目”和“参谋”
——访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主任刘志雨

    本报记者 唐 婷

    对刘志雨来说,夜间的会商早就习以为常。作为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主任,自今年3月21日进入汛期以来,他所在的预报中心就开启了24小时值班模式。“水情监测预报,在防汛中扮演着‘耳目’和‘参谋’的角色,提高预报预警精准度,做好‘耳目’和‘参谋’,为国家防总提早决策、科学调度赢得先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身为“耳目”,首要的是广撒网、报汛快。利用自动化报汛系统,汛情能快速上达。“目前,我们可以在20分钟内收集全国近10万水文报汛站的实时信息,在两个小时之内制作发布全国170多条主要江河、2300多个河道及水库湖泊的洪水预报。”刘志雨介绍。

    随着“耳目”的日渐广博和灵敏,水情预报能力也不断提升。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准度,是刘志雨和同事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他举例说道,“同样是50毫米的降雨,是一天下完,还是几小时下完,对当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都需要精准的计算;对即将涨水的中小河流,洪峰什么时候会到,高水位会持续多久,是加强防守还是提前转移,这都需要精准的预报,在时间上甚至要求精确到某天的几点”。 5月底,预报中心提早一周预判太湖水位将于6月5日超警,并可能持续上涨,7月初提出太湖水位可能突破4.80米。6月底,预报中心提前一周预判三峡水库可能在7月初出现50000立方米/秒的最大入库,7月2日提前3天提出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将全面超警。事后证明,预报中心给出的预判是及时、准确的,为防汛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目前我国水情预报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在刘志雨看来,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比如,应急水文预报预警和城市暴雨内涝积水预警还在研究阶段,中长期水文预报业务还缺乏技术支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