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4日 星期一
京沪高铁:陆上出行绝对“主力”
□ 本报记者 矫 阳

    自2011年6月30日第一声鸣笛至今,倏忽已过5载。京沪高铁客流连连攀升,更以5岁“稚龄”唱起京沪间沿线交通出行主角,5年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4.5亿人次,一举成为全国高铁运营标杆。5年来,京沪高铁运输安全持续稳定,旅客运量快速增长,科技创新成果丰富,社会综合效益显著,实现了让旅客“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的目标。而位于京沪高铁的最南端的上海虹桥站,是集铁路、航空、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京沪高铁一路走来,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新地标。

    日贡献运能3.6万余个席位

    北京与上海分属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中心,两地间交通效率对推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京沪高铁通车前夕,上海至京津地区每日仅有1.58万个席位,如今仅北京一地每日就有席位4万余个,其中京沪高铁贡献运能3.6万余个席位。

    高铁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交化的开行模式。按照2016年“5.15”铁路运行图,从6:39—19:00时,日均有42趟京沪高铁列车从上海虹桥站发出(北京南、天津南方向39趟,青岛方向3趟),平均19分钟不到就有一趟列车发出,而最短的发车间隔仅有5分钟。

    高铁的“公交化”历程在上海虹桥站体现得尤为明显,纵观上海虹桥站5年来的发展,2011年京沪高铁首发“7.1”运行图,上海虹桥站日常开行列车194.5对,其后,随着哈大、沪汉蓉、杭长、合福、宁安等高铁相继开通,直至2016年“5.15”运行图,上海虹桥站已实现日常开行列车253对,较2011年增加58.5对,增幅为30%。如今的上海虹桥站,每日运营时间内平均2分多钟就会有一趟列车驶离或到达上海虹桥站,列车开行方向则覆盖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全国大部分省区,基本实现了“公交化”运营。

    旅客发送量“蛙跳式”增长

    运能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客流运量的攀升。运营5年来,随着全国高铁网络的日渐成熟,上海虹桥站开行的列车对数和通车方向的不断刷新,旅客发送量同步实现了“蛙跳式”增长。2011年,上海虹桥站仅有京沪、沪宁、沪杭三条高铁,日均旅客发送量在6万左右。到2016年上半年,上海虹桥站日均客发近14万人次,单日最高纪录则超过25万人次,分别较2011年增长133%和317%。可以说,高铁正受到越来越多旅客的青睐。得益于此,高铁的拉动和辐射效应,也因客流的增长而日渐显现。

    如今的京沪间铁路运输,除高铁外,还有包括动卧、特快、普快在内的各等级列车并存,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旅客的出行需求。从客流实际情况来看,日常情况下高铁日均客发8066人次,占比85.8%,动卧列车客发627人次,占比6.7%,普速列车客发710人次,占比7.6%。5年间从无到有,高铁逐渐成为了京沪间陆上出行的绝对“主力”。

    运行时间最短不到5小时

    上海到北京间相距约1300公里,可谓“千里迢迢”。1954年首开京沪间列车,全程时间36小时39分。经数十年发展后,旅行时间被不断压缩,直至动卧列车已可做到“夕发朝至”。2011年,两地间的陆上旅行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京沪高铁运行时间最短不到5小时,做到了千里京沪一日达。

    京沪高铁重新定义了两地间的时空距离,也深刻地改变着两地人民之间的交通方式,大包小包的“搬家式”出行越来越少,轻装简行的商务一族越来越多。今年5月15日京沪间加开夜间高铁后,每日首班和末班列车间隔超过12小时,上午出发,下午办事,晚上返程的超快节奏出行也已成为可能。

    购票乘车换乘全部网络自助化

    随着高铁和科技手段的发展,铁路部门把“互联网+”思路应用到客运服务中,相继推出了微信、微博和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又在上海虹桥站推出了免费WiFi接入服务,并随后在整个上海铁路局范围内推广,让旅客在候车之余轻松上网,获得更多服务资讯。

    作为全国设施最为先进的高铁车站之一,上海虹桥站全站共配备自助取(售)票机107台,互联网购票体验区2个,自助进(出)站检票闸机222台,客运自动扶梯117部、垂直电梯42部。在此基础上,上海虹桥站按照“目之所及皆有指示”的标准,构建了一套空中、半空、地面相结合的立体导向系统,在全站3层站区张贴了203处地标指示,标注中英双语提示和大致走行距离,并安装了30余台3D智能指路机,可以打印路条进行实景导航,无论是购票、乘车,亦或是下车换乘,旅客都可方便地自助完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