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5日 星期六
秦朝的国家工程是怎么烂尾的
文·填下乌贼

■品筑春秋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虽然短命,但对建筑的贡献还是颇有建树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长城、阿房宫、始皇陵。

    说起“长城”,很多人脑海里就不由自主涌现出北京八达岭长城的雄伟身姿:整体包砖、依山而建。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万里长城并不都是这样的。

    从辽东山海关到甘肃嘉峪关,长城穿越了崇山峻岭、一马平川、黄土高坡和茫茫沙漠,因为地形地貌的不同,如果全部采用砖砌的方式,一来造价太高、劳民伤财,二来也不符合建筑规制。所以,针对不同地段,修建长城的建筑材料也是颇有不同的,基本上秉承八个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黄土高原一般用夯土版筑,沙漠地区用砂砾石、红柳层层叠压,山区丘陵地带除了砌砖,还用石块堆垒,遇到河流湿地则用木石混杂堆砌。

    说完了长城,就要讲讲秦始皇的阳宅和阴宅。秦始皇之前的列代秦王,都居住在渭水北岸的咸阳宫,秦始皇执政后,“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遂在渭水南岸大兴土木,兴建新的大秦朝宫,这就是阿房宫。

    阿房宫包含两大建筑群,一是前殿建筑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筑群,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因为工程量实在是太巨大了,一直到秦亡,阿房宫都没有竣工。

    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宫殿。史载其“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一个大殿能容纳一万人,可以想象它的宏伟体量。今天,考古学家估测,阿房宫前殿面积约为800亩,相当于两个首都医科大学大小。

    阿房宫的建筑是什么形式的?因为宫殿已毁,史料也记载不详,我们今天无法得窥全貌了。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前殿为台榭建筑,广筑高台,才能容纳万人;而“上天台”建筑群,由于是祭祀天帝神祇的祭坛,所以也肯定是台榭建筑,专家考证上天台祭坛,底部是正方形,边长16.8米,而坛高19.8米,是个方锥形的建筑物,其土方竟有1862立方米之多。

    阿房宫最具有科技元素的建筑莫过于磁石门。据说此门通体为磁铁打造,身怀利刃者只要靠近,立刻被吸附在大门上,从而保证了始皇帝的人身安全——有点类似今日安检门的意思。

    这道门到底在阿房宫的哪个位置,自古说法不一:《三辅旧事》指为阿房宫北阙门,《雍录》指为阿房宫西门,《三辅黄图》指为阿房宫前殿之门。上世纪90年代,文物部门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院内发现了磁石门遗址夯土层,确定了磁石门在北阙门。

    一直到秦朝灭亡,阿房宫都未能竣工,原因只有一个:暴政。修建阿房宫,调集了70万民夫;而在修建阿房宫之前,秦始皇在骊山修建自己的陵墓,也动用了70万民夫;如果加上修长城的40万民夫、卫戍五岭的50万民夫,秦始皇在位期间,竟然有230万人次的民夫在营造国家工程!要知道秦朝总人口也不过区区2000万啊!秦帝国所有的男性青壮劳动力,基本上从事三种职业:士兵、农民或者建筑工人。

    和阿房宫不同,始皇陵是完工建筑,前后花了3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由地上和地下两组建筑群体构成。

    地上建筑头枕骊山北麓,脚对渭水南岸,这种“背山面水”的墓葬风格为后世诸多帝陵所效仿。陵园仿照秦都咸阳的布局建造,分内外两城,有两重夯土城垣,外城垣周长6.3公里,内城垣周长2.5公里,陵墓的封土堆在内城南侧,呈覆斗状,现存遗迹底边周长350米,高43米——有今日14层楼那么高。

    当年陵园的地上建筑也是华堂美屋鳞次栉比,享殿明楼一应俱全,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古建早已踪影全无,留给我们的就是散落在封土堆周边的残砖碎瓦而已。

    陵墓的地下建筑更是大大有名,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安祥地躺在石制棺椁里,由机械之力牵动,日夜不停巡游在水银江河中,上观天文星斗,下踏华夏九州,继续统治着他的“庞大帝国”。始皇陵陪葬的奇珍异宝不可胜数,而防卫的弩箭流沙、机关陷阱更是令古往今来的盗墓者望而却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