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成所长 |
刘付成所长(右三)向总装科技委李济生院士介绍核心技术与产品 |
■广而告之
刘付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八院),从一名基层设计师成长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八院研发部副部长、部长,现为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兼科技委主任、党委副书记。是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组专家,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资深会员,上海市惯性技术学会和红外与遥感学会理事长、宇航学会理事,《导航与控制》和《上海航天》杂志编委。
刘付成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5项;主持或参与出版著作7本,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技术带头人,航天科技技术创新先进个人、航天人才培养先进个人和航天贡献奖等称号,对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
勇挑重任
技术创新的开拓者
1997年,刘付成从哈工大走入了航天八院所属上海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从事运载火箭惯性平台研制工作。进入工作岗位之初,他就非常注重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快速成长为团队的技术骨干。当时,恰逢八院提出要在现役运载火箭上采用捷联惯导系统,所里虽然认准了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技术储备基本为零,研制条件也是捉襟见肘。当时大学毕业还不到两年的刘付成毅然挑起了重任,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他大量查阅和分析技术资料,虚心向老专家和同事请教,边学边干,带领一支年轻团队先后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八院运载火箭捷联惯导系统的从无到有,为成功应用于现役火箭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八院现役火箭控制系统从“单平台”“平台+捷联”“双捷联”的升级换代。
1999年底,所里决定成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已是型号研究室副主任的刘付成自告奋勇参加公开竞聘并全票当选,挑起了这个重任。部门策划、组建队伍、聘请专家、争取项目等一系列工作从零开始,他亲历亲为、四处奔走、废寝忘食。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执着拼搏下,八院首个所级研发中心成立了。从此,他便在“创新”这条路上不断阔步前行。在研发中心建立初期,由于基础薄弱,也无经验可参考,刘付成坦言当时面临的各种压力非常大,那些日子,为了拿出高质量的项目建议书,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经常牺牲节假日,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写报告改材料,白天再召开技术评审,一个个项目反复研讨,推敲技术细节,精益求精。他说,研发中心是要为明天的发展打基础,必须要着眼长远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只有这样,所的发展才有后劲、才有未来!
秉持“以研发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的理念,刘付成带领团队瞄准卫星控制系统前沿技术和新型核心产品攻坚克难,团队实力不断壮大并逐步被认可,自己也被提任为主管研发工作副所长。在“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刘付成带领团队承担40余项高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攻关,突破了高精度高稳定度控制、天文自主导航、高精度相对导航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八院多颗卫星的立项发挥了重要作用,多项技术已在轨飞行,效果良好。同时,在他的带领下,控制系统关键单机的研发也取得巨大进展。刘付成从卫星的核心姿态敏感器—星敏感器入手,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带领团队研制了我国小型COMS星敏感器,并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以此为基础研制了系列化高精度星敏感器,性能指标与进口产品相当,极大促进了国产化替代进程,相关产品已应用于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实践27号和实践15号卫星等多个航天型号。研发的星载光纤陀螺组合已搭载成功,为目前国内经在轨飞行考核的最高精度产品;基于此研制的箭载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某新一代火箭,有力地推动了八院火箭控制系统升级换代。研制了高精度轻小型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产品,实现了机电一体化和长寿命设计,后续产品已用于我国多颗对地观测卫星。
精心谋划
创新体系的设计师
面对我国由“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发展趋势,面对主战场用户对航天装备的迫切需求,面对军民口高技术领域的大力创新,刘付成除了做好控制技术的研发工作外,还非常注重研发平台孵化,着力构建技术创新工作体系。他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付成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打造知识共享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在他的策划下陆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同时,由他负责建成了所内第一个省部级研发平台—上海市空间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些工作有效地提升了研究所控制技术的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八院控制技术上水平、上台阶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9年,刘付成调任八院,先后任研发部副部长、部长和八院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肩负着八院军民品技术创新的工作策划与组织。他曾说,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机会难得,经过多年在科研和管理战线的磨练,我自信可以应对挑战,为我国航天技术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院领导的指导下,他深入思考、精心谋划,提出了以构建体系和系统为目标的论证思路,打开了八院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他带领团队组织编制了上海航天宇航领域、空间安全领域和深空探测领域的2030年发展战略和“十二五”专业技术发展规划;完成以对地观测卫星体系为代表的多项系统顶层战略研究和规划论证,并通过了上级机关和用户的层层评审。在这些数量庞大的战略和规划研究报告背后,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从国家战略需求分析,目标、指导思想设定,体系框架搭建以及技术发展路线实施等,每一项他都亲历亲为,多次和用户机关沟通讨论,反复和论证组的同志们研讨交流,最终得到了上级机关和用户的肯定,大部分被采纳并落实在上级机关和用户的战略规划中。他带领团队深入系统研究航天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组织策划八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个系统级、16个专业级研发中心,5个重点实验室,14个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8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八院技术创新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组织实施“核攀工程”,制订70余项核心技术的攻关计划,多项成果已在国家重大型号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增强了八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
深抓真干
企业转型的领路人
2014年,刘付成调任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控制所)所长。回到这个自己事业起步的地方,他的心里充满着亲切、激动和兴奋,但更多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期望。
作为国有重点大型军工企业,控制所从建所50多年来为强大国防装备建设、发展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内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原有的体制机制已逐渐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刘付成深知“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才是控制所再创辉煌的唯一出路。为解决控制所发展面临的问题,刘付成经常深入一线,了解业务工作实际、倾听基层声音,力求掌握最真实、最细致的情况。以此为基础,他带领所领导班子和各部门主动“走出去”,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电、中航等集团内外的优秀企业调研取经,为控制所的改革转型确定方向,结合实际制定良方。在他的带领下,所领导班子对控制所的发展进行了充分思考和深入论证,一致认为“事业部制”是符合控制所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在刘付成的主导推动下,控制所“事业部制”改革工作随即系统高效展开。通过“研产结合”和“科研生产经营权下放”两项重要举措,控制所优化调整了科研生产的管理架构与模式,在八院内率先完成科研生产部门“事业部制”改革,实现了专业资源统筹和研产一体化;调整完善了科研生产管理架构和流程,全面适应新模式下的科研生产管理需求。为确保科研生产管理模式改革的平稳运行,大力推进“内部结算”“绩效考核”以及“薪酬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机制的优化工作,构建了事业部制管理体系。改革调整有效提升了控制所“内挖潜力、外拓市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经济水平逐年提升。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22.1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128%;总资产达45.71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121.79%;利润3.2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125%。
怀着激情和梦想,刘付成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结合研究所实际提出了“建设最具综合优势的航天控制系统研究所和产业集团”的宏伟目标和“构建一个管理体系、推动两个深度融合、实践三类管控模式、聚焦四大专业技术、实现五化发展目标”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控制所大力推进核心技术向产业化转化,现已形成汽车传感器、金融税控服务、仿真测控设备、伺服控制系统和惯性产品等军民融合业务,涉及了智能控制装备、无人装备及应用、智能传感与物联网金融税控服务三大产业领域,并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孵化基础。全资公司“上海新跃联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汽车传感器产品成功登陆意大利、丹麦和美国等国内外市场,并被评为中国汽车传感器生产10强企业、上海市“小巨人”企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1918万元,创历史新高。核心技术转化成果显现,孵化出的船舶稳摇装置、无人机系统和飞轮储能UPS电源模块等产品正步入产业化工作阶段。2015年控制所军民融合收入达到总收入的30%,实现巨大进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刘付成的成长足迹是众多新一代航天实力干将的真实写照。在建设航天强国征途上,他正以创新的精神、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带领全体干部职工为实现祖国的“航天梦、强军梦、强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贾成龙 盛一鸣 张树瑜)
文中所涉及数据由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