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
项目解读

    世界首列: 高寒高速列车适应-40℃

    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速铁路总里程1.9万公里,占据世界高铁总量的50%以上;高速列车技术正向谱系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高速列车使我国铁路客运能力得到极大扩充,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大大压缩,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降低交通运输的社会成本,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列高寒高速列车,8辆编组,4动4拖,总定员为556人,牵引功率9200kW,列车持续运营速度为350km/h,可采用两列重联运行,适应哈大高寒环境,是目前世界上适用于-40℃高寒地区运营速度最高的动车组,同系列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达487km/h。

    集成创新: “十城万盏”工作点亮城市

    启动“十城万盏”,解决产品应用“最后一公里”集成创新的难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精神,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推动节能减排,以应用来促进发展,科技部于2009年启动“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工作,分两批批复37个试点城市。通过应用示范,围绕技术瓶颈,以企业为研发主体,部署项目联合攻关,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集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十城万盏”打通创新全链条,培育新兴产业市场。“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工作有效推动了技术集成和创新,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的形成。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等一批高水平示范提升了半导体照明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37个试点城市已应用LED灯具2400万盏,年节电70亿度。通过“十城万盏”带动,“十二五”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年均增长30%,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4245亿元,市场渗透率30%,年节电1000亿度。

    速度突破: 大直径硬岩敞开式盾构掘矿井

    我国自主研发了8m硬岩隧道掘进机突破高效破岩、大功率同步驱动、高效支护、核心部件等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吉林中部引松供水工程,成功推动国产装备整体占领国内市场并实现出口。

    7m直径级煤矿斜井TBM系列国产首台应用于煤矿建井的全断面隧道掘进装备,突破了长距离连续下坡掘进、多物料高效倒运及设备综合防爆等关键技术,最高月进尺639m,比传统的煤矿建井开挖速度提高了4-6倍。

    监测全球: 科学实验卫星掌握CO2变化

    温室效应对于地球的影响,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使得全球对于“碳排放”日益关注。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这一切促成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立项。

    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突破了超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探测、复杂卫星姿态导引与控制、高精度二氧化碳反演与同化等核心技术,研制了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及地面二氧化碳卫星数据处理系统,使我国痕量气体卫星遥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碳卫星计划于2016年发射,将为掌握全球二氧化碳变化趋势,深入了解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提供支撑。

    支撑未来: 5G新空中接口技术将连接万物

    5G的愿景堪称宏大,远不止着眼于更快的峰值速率,更期望将其打造为一个功能更强大的统一平台,以连接新的行业和设备,催生新的服务,带来新的用户体验。这是一种新形态的网络,比起前几代网络,5G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创建万物连接架构。5G是面向未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5G系统的研究涉及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超大容量基站系统原型,网络虚拟化技术,高频段超大容量无线传输等。

    5G新空口SCMA技术是一种非正交的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经5G外场新空口实测,SCMA在不增加天线和站点的情况下,可提供3倍于4G的用户连接数和系统增益,支撑未来万事万物的连接。

    指标最优: 燃煤发电机组超越世界同业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泰州电厂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于2015年9月建成投产,是当今世界上发电效率最高、供电煤耗最低、环保指标最优的火电机组。

    该项目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依托项目和国家能源局示范工程,机组发电效率47.82%;供电煤耗266.5克/度电。能源消费结构中,我国约50%的煤炭用于发电,约80%的电力来自于火力发电,全国平均供电煤耗约316克标准煤/千瓦时。按年火力发电量4.2万亿千瓦时计,每降低1克标准煤/千瓦时,一年将节约42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000万吨。

    创造纪录: 两系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继续把种业自主创新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位置,在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育种技术、作物分子育种新技术与品种创制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培育了以“Y两优强优势杂交水稻”“矮抗58”“济麦58”“中单909”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质高产高抗广适应性农作物新品种,对我国种业自主创新和保障粮食安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其中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成为我国独创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稻第四期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百万亩产达到创纪录的1026.7千克。其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累计种植超7亿亩,增收近400亿元;连续创造世界单产纪录,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