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4日 星期三
李万君:用焊枪在钢板上“绣花”
姚 丹 崔中侠 本报记者 张兆军

■劳动者之歌

    “五一”前夕,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劳动模范、高级技师李万君身着工服,拿着他用焊枪“绣”的4块圆“匾”——“技能报国”,向记者展示似鱼鳞般耀眼亮丽的书法艺术品。

    高速动车组的核心部件是转向架,而转向架的核心技术在构架焊接。李万君所从事的是机械化自动化所不能代替的手工焊接,是机械手难以达到的零部件部位和标准,如零部件的环口、边角、拐弯抹角的微小缝隙。

    两根直径仅有3.2mm的不锈钢焊条,可以被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无需打磨,不留一丝痕迹。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的声音,李万君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平焊还是立焊,焊接质量如何,绝无差错。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初出茅庐的李万君就已经是“千个水箱无泄漏,万米焊缝无缺陷”的标杆。因德国客车风缸工程,小小年纪的李万君就引得德国专家驻足他的工位,和他一起探讨焊接技能与手法。2002年,李万君被选中赴技术强国日本做研修生,在日本一家有名的造船厂轻松解决了日方眼中的焊接难题——挑立焊。这种焊法要求操作焊枪自下而上施焊,哪怕是针鼻大小的探伤缺陷都需重新补焊。而挑立焊是李万君的绝活之一。他焊完,挑剔的日本人惊讶了,“你是来自中国的NO.1!”

    2006年,长客股份正紧锣密鼓地制造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但由于转向架环口要承载重达50吨的车体重量,焊接成型要求极高。在试制初期,因焊接段数多,焊接接头极易出现不熔合现象,连现场的外国专家都深感头疼。关键时刻,李万君成功摸索出了“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可将600毫米周长的环口焊接一气呵成,不留任何瑕疵。这一操作法在长客高速动车组生产中广泛推广,被纳入公司的生产工艺文件,也让外国焊接专家开了眼。迄今为止,李万君已创造出“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法,均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及时破除了高铁生产的诸多瓶颈。

    2008年,公司开始研制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成立了新产品车间,还从技校招来400多名学生。李万君又挑起培训新人的重担。新产品采用德国工艺标准,每名上岗工人必须取得欧洲焊接证书,还得取得AP试样资质。技校生理论基础相对差,有的连换算都困难,培训难度超出想象。为了加快培训速度,李万君不但加大实际操作力度,还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步骤,让学员得以更快掌握。因材施教,倾囊相授,李万君创造出又一个“奇迹”:他培训的400余名新员工,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证,并通过了AP式样考试,成为高速动车组制造的主力军。

    2010年,李万君首席操作师工作站成立。几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50余项,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攻克了大量生产难题。工作站还培养了多名技术人才,使车间一线工人苦练基本功蔚然成风。2012年,工作站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挂牌为“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省总工会授予其“吉林省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市总工会把它作为“长春市劳模高技能传承焊工工作室”,李万君成为名副其实的焊工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总教头”。

    2015年“五一”前夕,李万君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代表全国劳模宣读倡议书。

    李万君说:“只要爱一行,勤学苦练,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