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4日 星期三
150项兜底举措补齐中西部教育“短板”
“最差的地方最差的学校”将变成啥样
CFP供图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 林莉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民族强。

    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东部和中西部教育差距较大。“中西部学生上一流大学的机会少”“西部有些地区没有普通高中”“有的地方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不仅长期制约了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发展,还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与改革事业。不解决这些问题,补齐中西部教育“短板”就无从谈起。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表示,针对中西部教育差距,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一个兜底规划——《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150项具体的项目和工程,确保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中西部最差的地方最差的学校都达到基本的办学标准。

    ——高等教育——

    14个省份各建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教育发展事关人才培养、就业创新和公平正义。为了扩大中西部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意见》指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4个省份,各重点支持建设一所高校,同时继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

    其实,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就联合一些高校校长向教育部写报告,呼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倾斜,在中西部增设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发展必须跟教育发展同步,教育发展跟不上的弊端短期看不出来,但是以后爆发出来问题就会很大。” 郑强说。他表示,由于东西部教育的发展不均衡,西部培养出来的很多优秀学生因为当地没有好的大学,而选择“外流”,毕业后多数选择留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发展。“这就导致西部人才流失,经济发展更不均衡,周而复始,矛盾就会更加突出。”

    目前,全国还有包括贵州、江西、河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在内的14个省份,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没有教育部直属大学就无法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这就意味着中西部高校的发展要全靠地方财政。“这对这些高校不公平!改革红利应该更多惠及西部。”业内专家表示。

    ——高中教育——

    办好1000所乡村高中 4年后毛入学率超90%

    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有的地区没有普通高中,有的家庭上高中负担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该如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陈舜表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国家“十三五”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超过90%。

    目前中西部的高中有700所左右在乡镇,有300所左右在城乡结合部。“这1000所普通高中是整个普通高中阶段的底部,要通过改善这1000所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配强这1000所普通高中的师资力量,提升这1000所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陈舜说。对于目前没有普通高中的县,要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联办或合办一批高中,通过选派优秀校长教师优先到乡村高中任教。

    不上普高的都能在中职学到一技之长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经常被公众称道。陈舜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普通高中,二是中职学校。”要发挥职业教育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推广现代学徒制,推行校企联合,强化实习实训,增强实践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陈舜表示,“今后几年要进一步提升中西部中职学校办学能力,确保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以后,未上普通高中的都能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学到一技之长,为进入社会工作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逐步分类推进中职教育免除学杂费。推广“9+3”免费中职教育模式。“在实施中职免费的同时,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这样,不管是普通高中还是中职学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免费和资助,减轻家庭的负担。”陈舜说。

    ——基础教育——

    5项举措办好“最孤独”教学点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中西部农村地区很多教学点,条件都非常艰苦,有不少地方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如何办好这类被称为“最孤独”的小规模学校呢?

    陈舜告诉记者,不足100个学生的学校通常被称为教学点,办好这些教学点,是兜住整个教育底部的关键。我国在中西部有大量的小规模学校,到去年底中西部教学点有9万个左右,在这些教学点读书的孩子有400万左右,量大面广。所以这次《意见》提出了多方面的措施。一是合理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满足偏远地区的孩子就近上学的需要。二是完善标准,即便是小规模的学校和教学点,也要根据国家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办学标准,按标准办学。三要配齐资源,根据制定的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资源配足。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要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全覆盖。四是开齐课程,小规模学校最大的问题是音体美教师很难配齐,这一次明确提出来都要开齐全国家规定的课程,关键的措施是中心校和这些教学点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老师、统一编排课程、统一教学进度。五是保证质量。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确保这些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跟常规学校是一样的。

    两年内消除“超大班”现象

    目前,大班额(班级人数46人以上)是各地城镇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相较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大班额现象尤其严重。据2013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为13.3%,其中城区为21.2%,中部地区小学大班额比例较高,为16.8%,中部城区最高达32.1%。全国初中56人及以上大班额比例为24.6%,中部地区初中大班额比例较为严重,为31.2%。大班额有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二是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18年基本解决县城和乡镇学校超大班额问题。按标准配置教学设施和教师。改善寄宿制学校教学、图书、就餐、取暖等条件,加快消除“大通铺”现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