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6日 星期二
我们不该也不能放弃疫苗接种
本报记者 项 铮

    4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是“依法预防接种 享受健康生活”。预防接种大幅降低了传染病发病率。专家认为——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1978年起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制度,至今已减少了上亿次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避免成千上万名儿童的死亡,创造了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疫苗分为一类苗和二类苗。一类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按照规定受种的疫苗,二类苗是公民自费、自愿受种的疫苗。目前我国免费为公民提供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事实上,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

    免疫规划大幅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实施免疫规划前,我国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每年约报告2万至4.3万例脊髓灰质炎病例,1950年—1965年,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1959年曾发生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33/10万,约950万例,并且每100例麻疹患者中有3人死亡。

    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脊髓灰质炎病例逐年下降,2000年我国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自1965年我国广泛使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强度大为减弱。通过实施计划免疫,近几年我国麻疹发病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大幅度提高。2014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为0.32%,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97%。通过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2012年5月,我国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HBV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这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据推算,我国自1992年以来通过预防接种减少了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3000万人。

    预防接种可形成群体免疫屏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告诉记者,从表面上看,预防接种是对易感者接种疫苗,事实上,预防接种在提高个体免疫水平的同时,也会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形成群体免疫屏障。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即使有传染源侵入,由于大部分易感者接种了疫苗,得到了免疫保护,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会大大减少。阻断了传染病的传播链,传播范围受限,传染病就减少了扩散和蔓延的可能。

    2003年,国外有人毫无根据地宣称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不安全,会导致儿童成年后不育。这也导致了尼日利亚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者的比例大大下降,后果是脊髓灰质炎在尼日利亚北部大暴发,最终导致成千上万的儿童瘫痪,这个悲剧原本通过接种疫苗能避免。在历史上,日本、英国也曾发生抵制预防接种的情况,后果就是造成免疫空白,人群免疫屏障出现漏洞,引起传染病暴发。

    “我们不能放弃疫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公众对疫苗和预防接种信心下降,将可能导致儿童家长拒绝为儿童接种疫苗。不接种疫苗将降低接种率,人群免疫屏障降低,传染病可能会发生暴发流行。

    我国疫苗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我国,疫苗研发时都经过了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生产上市都执行严格的批签发制度,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都有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要求。目前我国疫苗的科研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疫苗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疫苗产品的监管、研制和生产获得了国际的广泛认可。

    毋庸讳言,和药品一样,疫苗存在风险,也会有一些不良反应。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疫苗是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由于疫苗生物学特性和人体个体差异,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但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然而,如果疫苗质量不合格、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受种者处于疾病潜伏期等则会造成损害。

    专家强调,家长应带孩子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在儿童接种前,家长应如实提供孩子的健康状况,便于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比如,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家长要配合接种人员,做好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问诊和一般健康检查,提供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包括出生时是否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多少,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有无先天性出生缺陷,是否现患某种疾病等等,以便接种人员正确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并决定是否接种疫苗。如发现接种后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