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精心栽梧桐 引来凤凰舞
——南京创业创新绽放新活力打造城市发展新支撑
□ 贾 敏 张 晔
“发现双创之星”大型主题活动走进江苏

南京活动主场
众创空间

奇思汇品牌活动
众创空间

南京高新区“创客星智汇”
孵化器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创业孵化链条试点单位

金港科技创业中心

    刚入而立之年的刘维超,在南京已坐拥两大创业公司,2014年他创办的“螃蟹工作室”集聚了一批专注于物联网技术的海归创新达人,在不足百平的创客实验室里燃烧着他们的智慧和梦想,目前已研发出包括Q-Bit智能手表、绿色手机green phone、智能定位仪在内的6款概念性物联网产品。

    如今,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愈演愈烈,南京为越来越多像刘维超这样被称为“创客”的人群提供成长沃土,建设了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全面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和创业创新的环境,为南京创新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苗发芽:众创空间聚创客划大船

    走在南京麒麟启迪科技园的大街上,一个绿色玻璃幕墙的两层小楼并不起眼,而成立短短的三个月里,这个全省首家的“互联网+”众创空间就吸引了18位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在这里开启他们的创业之旅。

    众创空间是新生事物,在运营机制、盈利模式、标准规范等方面都没有既往经验可供参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南京市坚持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大学科技园为重点建设领域,充分释放其资源优势和政策红利……在实践中,南京科技创业创新大胆探索、稳步前行。

    为进一步激励全社会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创新的实施方案》、《南京市众创空间(新型孵化载体)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南京市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出炉;确立了主动在审批程序上做减法,在优化服务上做加法的原则,完善创业环境、拓展创业渠道、增进创业活力,充分点燃创新创业的新引擎。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创业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螃蟹工作室”、“奇思汇”、“U谷创客”、“创新公园”等一批新型创业载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南京各大产业园区,为科技创业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Amaker创客孵化器、创新公园和启迪之星等51家载体被纳入省级众创空间备案,涵盖了创客孵化、专业服务、投资促进、培训辅导和媒体延伸型等新型众创空间载体类型。

    目前,南京创客空间的服务功能日趋增强。以国家级孵化器、省级加速器为核心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环境配套”的科技创业全链条服务逐步完善,示范作用明显,南京金港创业中心成为科技部创业孵化链条试点示范单位。一些特色孵化器也逐步形成了“创业导师+专业孵育+创业投资”的科技创业全链条孵化服务模式。同时,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市116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6家开放实验室、62家院士工作站、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6家产业协同创新基地等创新服务平台,为全市各类创客的创业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同时,创新生态正在全市范围内快速形成。在研读落实国家、省关于众创空间政策意见的基础上,《南京市众创空间(新型孵化载体)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南京市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已经拟定初稿,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市工商局已开放众创空间注册,试点“一址多照”,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与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试点建设创业资源集中、创业机构集聚、创业服务完善的众创集聚区。珠江路创业大街、模范马路科技创新街区、创业市集等众创集聚区也正在打破传统的创业形态和组织方式,共同构成南京市大众创业创新的核心要素和显著特征。雨花众创集聚区、新港众创集聚区、江宁高新园众创集聚区3家成为江苏省首批试点众创集聚区。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近年来,南京市还先后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和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等多个文件,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众创空间的建设,社会资本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的载体迅速增长,涌现出了“先声药业百家汇”、“螃蟹工作室”等新型创业载体。据统计,目前全市民营资本参与建设或管理运营的科技创业孵化器载体有40余家,占总数的30%。

    老树开花:科技孵化器释放新活力

    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之路始于1989年,以国家、省、市三级科技部门与南京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创建的“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标志,成立了我国第一批,也是江苏省内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至今已走过了26年的发展历程。

    位于金港科技创业园中的南京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是园区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共建,通过搭建项目与产业对接的沟通桥梁,引导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物联网相关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在金港科创园落地。目前,该中心根据到企业调研技术难题的结果,结合研究所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处理企业需求,已成功对接服务了高华传感器、三宝土壤养分分析传感器、钟山学院颐养院智慧医疗整体方案等十多个技术,引进中科院专家8人,培育南京市“321”人才6人。

    从最初的集聚资源为科技企业提供成果转化服务,到逐渐建立起的以国家级孵化器、省级加速器为核心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环境配套”的科技创业全链条服务,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走出了具有南京特色、符合科技企业成长规律的孵化器建设和发展道路,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和新兴产业成长的源头。目前,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已达到158家,包括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多种形式。

    “十二五”期间,南京市加大“双创”载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了鼓励科技创业创新的系列政策,实施“321人才计划”,启动科技企业孵化器“跃升和孵鹰”计划,聚力打造一批服务功能强大的平台载体。政策激励带动民营载体共同发展,用人才政策支撑和社会资金助力载体成长,各级机构、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载体以平均每年30多家、100万平方米的速度激增,为大众创业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面向全产业、覆盖全市的创业创新孵化网络体系。

    各级载体通过完善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系列服务,建成各类服务平台155个,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服务等资源在孵化器平台上充分整合,满足了科技创新小企业成长需求,降低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为科技创新发挥出重要的“托举”作用。

    经历早期的布点培育和“十二五”的飞跃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扛起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旗。全市已建有各类专业孵化器42家,在孵企业1909家,覆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动漫游戏、环保、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领域。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高科技新兴产业培育的摇篮。2015年新公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49家诞生于孵化器,占当年总数的15.8%。

    “十二五”期间,南京市新增国家级孵化器7家和省级孵化器30家,目前总数分别为20家和50家。孵化载体的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省级以上和专业孵化器的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孵化面积55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业8000余家,从业人员10.7万人,累计毕业企业1600家。

    老当益壮,不易白首之心。作为资历最深的创新创业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继续发挥着整合技术、人才、资金、服务等资源的作用。近年来,通过鼓励和支持市场化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模式,南京科技孵化载体出现了国有、集体、民营和混合等不同所有制形式,均实现了运营管理公司化运作,形成多元化、灵活的科技创业市场运作新机制,载体服务也从自主建设逐步发展为引进品牌服务、多机构合作运营、拓展延伸功能等方向。

    筑巢引凤:特别社区彰显平台魅力

    “部分市级管理权限下放创业社区;公益性科研用地可划拨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可以通过入股、联营等形式使用集体建设土地;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至少60%归个人或团队……”2014年10月1日,全国第一部促进科技人才创业和科技创业园区发展的地方法规——《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南京科技创新创业进入法制化的新轨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了法律这个靠山,创业创新的人才、资源、项目蜂拥而来。

    近几年来,南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创业创新。尤其是2014年10月1日颁发的《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开创了南京科技创新创业先河的“法典”,标志着南京紫金科创特区建设进入法制化的新轨道。在条例的具体指导和规范下,全市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宜生活、宜创业的社区化“创客栖息地”。

    目前,共有19家特别社区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39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4个,省级孵化器12个,市级孵化器23个。依托“321”人才计划、“科技九条”、“创业七策”等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先后引进科技型企业3752家,毕业企业328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6家,为南京加快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储备了力量、增长了后劲。

    针对不同类型创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特别社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以及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南京银行等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构建“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业创新体系。在专业技术平台搭建上更加注重合作共建,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引进的优势研发、学科和产业技术资源,加快提升服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特别社区可使用的专业技术支撑平台72个,已搭建完成公共服务平台66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46个。

    创业创新,人才是关键。基于创业特区和人才特区“两位一体”的理念,特别社区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型科技人才和团队,注重以人才集聚促进创业创新,以创业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层次科研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尤肖虎教授,中国工程院刘韵洁院士……据统计,全市先后已有1626名“321”人才,197名“千人计划”专家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入驻南京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不断集聚的创业创新人才成为特别社区发展的动力之源。各特别社区的主导产业也都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其细分领域展开,初步形成了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布局较为合理、功能渐趋完善的产业格局。

    党中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目前,南京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与决策部署,抢抓全国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战略契机,将特别社区作为实施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的特殊试验田,勇于尝试、敢于突破,不断激发体制机制的生机活力。落实好《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的制度障碍,鼓励各类人才积极投身特别社区创业。一些特别社区在市、区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制订并颁布了自身的优惠政策,发挥了激励引导作用。

    围绕“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的工作思路,南京市抓品质、重特色、强内涵、促提升,高起点、高定位,按照国际一流标准,统筹配置良好的空间和卓越的服务,推动特别社区建设有序展开、稳步推进、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特别社区共建成总载体面积672万平方米,其中孵化器279万平方米,加速器114万平方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南京市各级政府部门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以构建“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让创业者的奇思妙想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从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中培育出顶天立地的“小巨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