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婉霞 本报记者 王 春
环顾四周,在IC咖啡不大的咖啡厅里摆满了各式新潮的“玩意儿”:一辆红色酷炫山地自行车,看似与平常自行车并无差异,脚踏板里却安装了传感器,能够感知骑行者的力度,从而自动调配自行车该何时供电、供多少电,实现人力、电力“智能混合”;一盏灯,当听到“么么哒”的语音指令时就自动变成温暖的橙色,而听到“写作业”“看书”则切换到白色模式,更有玫瑰红、小橘灯、紫色、绿色、蓝色等诸多模式,一下子将生活装点得“五颜六色”;“充呗”无线充电技术,无需数据线,就能让人能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为手机充电”;3D头部影院,只要探出脑袋便可享受到影院般的3D画面质感、声效……
在近日举行的“寻找爆品”上海IC咖啡站活动现场,各式各样的智能家居产品随处可见,涉及“吃喝玩乐”各个层面。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一个APP、一个好创意配合互联网技术,普通的家居生活就变得智能起来,深入观察不难发现,大多数产品的聚焦点集中在了“人”。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电器更智能一些,可我们不愿为了智能而智能。”来自宁波图兰朵电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郑昭良告诉记者,随着互联网市场不断成熟,作为一家传统的电器生产企业,图兰朵一直在思考未来的发展,“互联网与咖啡机结合?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来,通过手机APP操控咖啡机和按按钮操控咖啡机能有什么区别。能给客户带来便利吗?”
郑昭良的疑问也是很多IC产业圈内人的疑问。经过3年的发展,智能产品从“盛夏”步入了“寒冬”。更多的创业者开始冷静思考:究竟怎样的智能产品才能走进我们的生活?
“前些年智能产品的发展一直由互联网类型的企业作为引领者,产品特征以APP作为开关按钮,创新来自跟随热点,融资是概念+故事+噱头,渠道销售是B2C直接面向消费者。”产业论坛上,思锐达传媒产业分析师李文娟在名为《功能服务带动爆品,半导体面临的激情与挑战》的报告中指出,用户需求本身并未真正得到关注。
过去,技术决定功能,而今后,服务将决定产品。“随着传统硬件企业智能化意识的提升,今后智能产品特征为从用户刚需设计产品,产品—数据—服务形成闭环。”李文娟说。
嗅觉敏感的企业,已经开始把关注焦点从技术转移到用户需求。
郑昭良此次带来了一款名为“巧乐萌”的智能冲奶机。倒入纯净水、奶粉,只需一键,机器将按照设定的水温、时间、浓度调出最合适的牛奶。“我们要做全世界新的冲奶机的标准制定者,可以说我们的精度是全世界最高的,误差最多只有2%。”他介绍,“巧乐萌”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水即热”,当纯净水通过机器,即可加热成适宜冲奶的温水。“婴儿的喝奶记录可以记录在APP上,在婴儿生病时帮助医生诊断病因。这是大数据真的可以用得上的,真的有意义的智能化。”郑昭良说。
另一边,本身从互联网医疗服务起家的华人医佳将触角从服务资源优势伸向了智能硬件。“这一款用药介护机器人,放在老人身边,通过后台专业人士的服务和子女远程参与,能最大限度帮助父母,解决病情跟踪控制问题,可以即时、方便跟踪患者‘日、周、月、年’小结变化,便于准确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预防和诊疗计划。”不但如此,机器人的声音可取自老人子女,给冰冷的机器增添一份“温暖”。“我们也为每台机器配备了一名介护师,这些介护师都有专业的医学教育背景和实际医疗工作经验。”从而实现将互联网服务与实体结合,最大发挥资源优势。
“寻找爆品”活动由《智慧产品圈》主办,自2014年开始,系列活动已连续两年在市场上招募各类优秀的智能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