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依然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当前,高危人群自主检测以及就医依然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有效途径。请关注——如何有效防控艾滋病?
“2015年艾滋病防治大会”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发病人数较上年增加14.8%,其中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较高,青年学生、老年人群感染人数上升速度较快。对此,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天俊博士表示,高危人群的自主检测以及就医是目前控制艾滋病传播的有效途径。
性传播和青年人感染突出
“众所周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和乳汁中。人体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感染:性传播(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传播)、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和介入性医疗操作等)和母婴垂直传播。”姜天俊说,“目前在我国,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姜天俊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以后,血液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性传播的比例逐渐上升。根据权威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报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达到57.5万例,死亡17.7万例。
“目前有两个‘突出’情况值得重视:一是性途径传播突出,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调查显示,性途径传播艾滋病已经占到3/4,部分地区达到90%左右。二是青年人感染突出。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增长较快,2015年1-10月份共报告2662例学生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7.8%。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均净增长率达3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姜天俊透露。
提高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
姜天俊介绍,艾滋病病毒的潜伏期可以达到2—10年,潜伏期期间,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却具有传染性。
对此,姜天俊表示:“艾滋病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而切断传播途径最为关键。”他透露,艾滋病的传播方式非常有限,正常人可通过以下措施来预防艾滋病感染:第一,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第二,不吸毒,不共用针具;第三,普及无偿献血,对献血员进行HIV筛查;第四,控制母婴传播;第五,对HIV/AIDS患者的配偶、性接触者,与HIV/AIDS患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以及HIV/AIDS患者所生的子女,进行医学检查和HIV的检测。“而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一定要自主去做血液检测,预防艾滋病的发生,这是目前最有效的艾滋病防控办法。”姜天俊说。
“大学生自我防控能力不足,面对各种不良风气的诱惑,容易缺乏鉴别能力、抵抗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进而形成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具体防控知识掌握还不够到位,不知道如何去有效的防范,更重要的是大家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总以为艾滋病离我们还很远。”姜天俊说,针对大学生艾滋病高发的现状,要提高两方面的意识:一是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通过自我学习来提高自身对艾滋病的防控能力;二是要提高全社会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关注度,教育机构要积极提供防艾教育课,家庭和社会要更加关爱青年学生成长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艾滋病“可防可控”
姜天俊介绍,艾滋病病毒的抗体检测、病毒检测及T细胞亚群检测是艾滋病诊断和治疗必须的三项最重要检查。目前,在我国一线城市,艾滋病的确诊实验已经达到了“快速、准确”的目标要求,但二三线城市还无法实现。治疗方面,2004年以来,我国为所有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四类12个品种的抗艾滋病病毒用药正在临床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病死率明显下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人人谈之色变的“超级疾病”,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进展,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在逐年下降。然而,目前尚无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药物,艾滋病仍是世界公共卫生难题。”姜天俊透露,近年来,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我国艾滋病的防治已初见成效,但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各项防治措施仍需继续加强。他认为,“高危人群的自主检测以及就医是目前控制艾滋病传播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及早发现及治疗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才能减少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切实降低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