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万众创新, 请忘记那个完美的孩子
□ 卢阳旭

    长久以来,创新被认为是件只有少数人能干的高大上之事。时下,它确实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被褪去了几分神秘。当然,人人愿创新、个个能创新是做不到的。因为,定义权利、描图绘画是一回事,获取能力、真抓实干则是另一回事。如果非要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很简单,前者有可能完美,后者则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们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同各种永远都存在缺陷、充满瑕疵的创新相处?一句话,摆脱完美孩子幻象,忘记那个完美的孩子。其中难易,如饮杯水,但其中缘由不难理解。

    忘记那个完美的孩子,因为不需要。正如著名的科技思想专家布莱恩·阿瑟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系统像生物系统一样,在启动并正常运行后,它就具有自我迭代、自我演化的能力。通俗点说就是,科技系统是“活生生的”,假以时日它都能或快或慢地自我演进。

    忘记那个完美的孩子,因为不重要。满足社会的创新需求,克服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需要大量的试错,要保证创新的供给和效率,需要有海量的差异化探索。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关键问题只有一个,即有人把新东西试出来了,至于他是谁,其实并不重要。当创新需求越来越大,创新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时候,社会就越来越依赖具有超强试错能力的创新系统。

    忘记那个完美的孩子,因为它是有害的。把创新资源集中到被“识别”出来的完美孩子身上是种“押宝式”的投机行为。在个体层面、在特定阶段,这种做法也许没有问题,但在整体层面、在长时段里,这种做法就大有问题——因为它增加了整个社会遭遇创新失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经济和人口体量足够大,并且科技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社会也采用这种做法的话,它会白白浪费本来于己有利的对创新资源进行多样化配置的战略空间。

    最后要说的是,只有创新者以及创新观望者们忘记那个完美的孩子,创新才能真正地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只有创新政策制定者们忘记那个完美的孩子,各种先前被“识别”为不完美、很荒谬的创新和创新者才有可能获得机会。总而言之,万众创新要想不悖初衷,就必须通过千千万万不完美的创新和创新者去保证创新系统的演化活力。惟有如此,全社会的创新需求才能持续的得到有效满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