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谭
作为一个资深“败家娘们”,对11月11日这天自然有着深深的感情。从最初发端于淘宝,到现在扩散于所有电商乃至传统商业,我无一缺席地陪伴“双11”成长了6个年头。记得去年这天疯狂抢购的时候,竟然过于激动,不小心把一大杯水碰翻,直接浇灭了电脑。好在,电脑后来不治自愈,否则真是得不偿失。
今年,电商似乎比消费者更疯狂,专为“双11”策划了两台大型文艺晚会,带着观众看晚会,刷手机,像除夕夜守岁一样,把狂热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紧接着,不足半日——11月11日11时50分,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金额超571亿,打破去年全天交易额记录,席卷全球200多个国家。
在这个“盛况空前”的日子里,消费狂欢的强势,已然把“双11”的始作俑者“单身狗”挤向边缘化,“光棍节”无论名称还是内容都几乎淡出,“剁手党”“败家娘们”荣登历史舞台。“双11”而今以购物节或消费狂欢节的面貌常态化存在,其由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共同引爆的火热度,大大超越了重阳、端午、清明等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在此不与春节相比,是因为难以预判——除非春节不放假,或者“双11”放七天假,二者才好一较高下吧。
虽然有人不愿承认,即使勉强承认,也要在节日前面加上“人造”二字,然而“双11”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成为了“节日圈”的超年轻后起之秀。它具有普惠性:消费者可能以超低价囤到了一年的生活用品,可能获得了疯狂购物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欢愉;商家薄利多销可能收获了全年中的最好业绩。更重要的是,不论如何抢购、挤爆服务器、爆仓,场面如何腥风血雨,我们创造的几百亿巨额消费扎根于本土,而不用像蝗虫一样去国外疯狂扫货,还遭人白眼。
实际上,回拉历史的时间轴,哪个节日不是顺应当时的文化潮流,积淀承袭而来的呢?消费文化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衍生物,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大众自我构建的公共领域,二者交互碰撞出“双11”的火花,可以说是电商“造节运动”的偶然,也可以说是一个新时代节日应运而生的必然。
由于根植于普通大众,若干年后,随着消费狂欢节被赋予更多内涵,吸引越来越多的草根参与其中,“双11”成长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社会化节日又有什么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