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大闸蟹“颤抖病”元凶“现形”
本报记者 张 晔 通讯员 王秀良 顾 伟

    ■给您提个醒

    河蟹会颤抖吗?当然会,而且一旦抖起来,就意味着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近年来,河蟹重大疫病“颤抖病”因发病后的死亡率高达70%—100%而备受关注。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文教授团队围绕这一问题潜心研究十五载,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将河蟹“颤抖病”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9月底,王文团队的成果“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性颤抖病研究及防控”获得了2014—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仅江苏省年产值就达200多亿,然而水产病害阻碍着该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蟹颤抖病也称为“抖抖病”或者“上岸病”。河蟹一旦染病就是噩梦。染病的河蟹先是不吃食,然后翻身肚皮朝上,只要出现颤抖或者上岸的症状,说明已经病入晚期。

    颤抖病最先在江浙发现,很快遍及全国,很多重点养殖区都遭受了巨大损失。突然出现的疫情,也让专家们手足无措。

    王文团队的研究明确了一种新型的水产病原——螺原体,它可以引起河蟹“颤抖病”,这是国际上首次在水生甲壳动物及水域环境中发现螺原体。

    围绕这一水产新型病原的发现,该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再到应用的系统研究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发表SCI论文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订了水产养殖疾病测报技术规范;建立了河蟹螺原体病害的快速诊断技术,研发出快速检测螺原体的试剂盒,筛选出有针对性的、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建立了有效的河蟹螺原体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累计示范应用面积120万亩,辐射推广面积200万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