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5日 星期五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勇当排头兵
——写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之际
本报记者 操秀英 张盖伦 陈 磊

    和30年前那份拉开科技体制改革序幕的文件一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也将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份《实施方案》,诞生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年之后,诞生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时。

    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文件,已经共同构成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体安排。当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如何避免“碎片化”和“打乱仗”?如何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协同性?如何提升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一份综合性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亟待出台。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科改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科技部、发改委牵头,聆听各界声音,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实施方案》。日前,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了该文件。

    有人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政策最为全面、涵盖面最为广泛的科技体制改革文件。

    承上启下,把分散的政策措施串起来

    在我国改革历程中,科技体制改革一直以排头兵的姿态走在前列。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展开的阶段。在科技体制改革史上,它是学者公认的“开端”,构成了此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自此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30年来,一以贯之。

    “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科教兴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工作以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发展形势所迫,是世界大势所趋。”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实施这一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科技体制改革在落实该战略中,起到的是引领、核心的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发展方式和动力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如果不借助改革的力量不可能实现。”科技部党组书记、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说,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下,紧紧抓住科技体制改革这个关键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成立了由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担任组长的科改小组,协同26个部门和单位,对科技改革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进行顶层设计。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提出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014年,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院士制度改革、科研仪器设施向社会开放……这一年,在万钢眼中,是“科技改革发展过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

    2015年,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继续向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30条政策措施。

    ……

    一场变革,正在展开;一揽子改革计划,需要落地。

    “这一系列改革文件,共同构成了今后一个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体安排。应该说,已出台的改革举措不少,关键是要落地生根产生效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王志刚说,《实施方案》就是定位于整体性系统性操作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突出内容的涵盖性、制度的可持续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的时序性,画出一张措施有力、脉络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图”。

    《实施方案》围绕着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条主线,把分散在各个文件中的改革措施全面串起来,使重要改革任务不会遗漏,避免“中梗阻”。因此,该方案也被认为具有“四梁八柱”的性质和作用。

    多方联动,把真问题摆出来

    和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奏响号角不同,当今科技已经无处不在,科技体制改革涉及面越来越广;它必须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改革统筹考虑、同步发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林新强调,以前科技体制改革侧重于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科技体制改革已经不再是“盯着科技话科技”,而是关注如何激励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与政府作用进行有机结合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哲全程参与了文件的起草。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实施方案》起草后,他们曾多次征求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及机构、企业的意见。“有部委反馈的修改意见,达到十几页、几十条,我们再逐条讨论,达成共识。”

    经过审慎研讨,《实施方案》最终围绕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区域创新改革等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提出了32项改革举措,143项重点政策和具体改革成果。“这十个关键内容是我们系统梳理以前的改革文件,统筹考量目前科技体制改革还需重点解决和推进的问题而得出的。”李哲说。

    “这十个方面措施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协同创新不够、政府创新治理体系和环境不完善等几方面突出问题,它将会形成科技体制改革的合力和新的发展机制。”万钢认为。

    针对性强,是这份方案的一大亮点。“要解决目前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比如科技和经济结合不紧密、前沿创新不足、科技评价导向不完善等等,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考虑怎样去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产生一种内生动力。”王志刚说,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实施方案》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

    例如,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建立,《实施方案》总结多年来推动企业两方面经验,立足于政府职能定位,围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系统部署改革措施;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不畅,“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实施方案》就在理顺利益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构建配套政策措施上狠下工夫;我国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结构失调,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匮乏,《实施方案》就把相关改革重点放在强化激励、给“人才”松绑上,为各类人才培养、使用、吸引和激励优化制度环境……

    《实施方案》聚焦那些制约科技创新和驱动发展的突出矛盾,找准改革突破口,对症下药,以提出含金量高、真刀实枪的改革举措。

    该方案在解决碎片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万钢说,这十个方面内容既明确了总体方向也有具体实招。比如说,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就有不同的针对性:对龙头骨干企业,就会让它们参与创新决策、牵头组织科技项目,促进与高校等产学研结合;对中小型创新企业,主要就是构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创新对它们来说不再高不可攀。

    建立台账,把政策落下来

    问题梳理好了,改革举措也已提出,下一步,就是谁来做,怎么做。每一具体事项的改革,都可能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多方发力,如何才能将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位?

    据了解,《实施方案》提出的143项待办事项,每一项都有明确的牵头部门;绝大部分事项都有明确的启动和完成时间节点,这里的“完成”,是指在相关改革事项上出台可操作的细则或开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注重实际操作和各项政策的配套落实,这也如同钉钉子需要“榔头”,搞工程需要“施工图”。

    “此次改革强调可操作性、协同性和可查性,这不仅体现在制定文件的过程中,更体现在文件的落实中。”王志刚强调,要把落实《实施方案》当成一个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明确改革的联络图、关系图、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台账形式进行规定,对每一项改革任务,明确标志性举措、具体成果形式、牵头部门和时间进度安排等要求,力争使改革可落地、可检验、可督查。他表示,下一步将细化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责任部门、成果要求和时间节点等,建立有效的跟踪检查、督促落实和评估反馈机制。

    万钢透露,目前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如建立上下联动的联席会议制度、专家已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全面咨询评议,下一阶段还将建立公开透明的全流程国家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但他同时也认为,改革要兼顾进展的顺序,不可能齐头并进。毕竟涉及到30多个部门来落实,如外国人永久居留就涉及法制办,人才激励涉及国资委等等。科技创新方方面面,改革政策统筹落实需要一个个攻坚,需要协调快和慢的节奏。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推进的今天,《实施方案》肩负起了属于它的历史使命。“《实施方案》只是一个起点,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综合性方案。当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还需要听取各地的需求,让这些政策落地生根。”万钢说。(科技日报北京9月2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