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
长征路上的红色回响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长征人走长征路”纪实

    □ 吴 莹 汪玉成 本报记者 唐先武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长征人走长征路”,火红8月,记者跟随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医疗服务队,先后跨越4省10地,行程12000余公里,一起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老区每一寸土地沉淀的厚重红色记忆。

    心怀长征情,倾心服务老区人民

    8月7日,超强台风“苏迪罗”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福建、江西等地均遭暴雨突袭,即便气候恶劣,但瑞金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却挤满了从各地冒雨赶来的群众,诊检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长长的队伍中,一位拎着吊瓶、坐着轮椅的住院患者特别引人注目。陈老伯说:“我肾移植10多年后肾脏又出现了问题,听说上海专家来义诊,这次一定要找专家看看。”肾内科赵学智教授耐心地询问病人的情况,根据症状告知诊治方案。赵教授说:“无论是我们还是病人,来一趟都不容易,我只想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位来看病的患者满意。”

    在福建龙岩市第二医院门诊大厅,挤满了翘首以盼的患者。由于下暴雨,义诊时间比原定延误了半小时,等待的人群见到医疗队那一刻的热烈掌声,让每一名医疗队员不禁热泪盈眶。王程煜博士感慨地说:“老区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一如既往,我们每个人都为此感动!”

    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来自漳平县永福镇偏僻农村的陈女士被皮肤病困扰了6年之久。为了赶上这次义诊,两夫妻凌晨3点多就出了门,辗转70多公里才到医院。诊断结束后,夫妻俩连连道谢鞠躬。

    酷暑八月,这支医疗队奔波上万里,深入革命老区,为人民群众送上健康关爱。在延安,72岁的老人刘好端告诉记者,3年前他到上海旅游时突发心脏病,是长征医院的梁春教授救了他的命。这次得知梁教授要来,他就是要当面说声谢谢!

    据该院政委陈军介绍,此次长征人走长征路活动,医院派遣院士、专家教授和博士80余人,涉及30余个科室,送药数20余万元,为7000余人提供了医疗服务,行程遍及江西瑞金,福建古田、龙岩,贵州遵义、习水、赤水,陕西延安等革命老区数十地。

    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足迹的历程

    江西瑞金,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里的“红井”就在这里。来到这里的人,都要尝一尝当年毛主席带领战士和群众打出的井水。

    “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恩情,应常怀饮水思源、反哺报恩之心!”红井前,医疗队员们驻足沉思。

    参观叶坪革命旧址群、红井区旧址群、古田会议旧址、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博物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每次义诊结束后,医疗队都要走访当地老红军、瞻仰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心灵一次次得到革命洗礼和熏陶。

    触摸历史,不只是为了感受那份光荣和责任,更是为了充分汲取历史营养,更好地延续那种冲破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牟旆博士在给医院同事们的微信中写道:作为新时代的人民军医,对英烈们最好的致敬就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念,不畏艰苦,在医疗工作中做出好成绩。

    “长征在我心中,再不是薄薄几页纸的教科书,也不单单是毛主席笔下激昂澎湃的《长征》组诗,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代人的追寻。”消化科丁凯博士也深有感触地说。

    重走长征路,不忘老兵情。今年已77岁的廖万清院士是这次医疗服务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来到88岁的老兵华立模家中,两人的手就紧握不放。在诊断老人患有严重皮肤病后,廖万清亲手为老人敷上药,承诺免费接老人到上海进行后续治疗。临别时,老人将大家送到门口,就像当年百姓送红军,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在瑞金,医疗队探访了红军遗孀王淑贤,得知老人患有骨关节、眼疾和风湿等多种疾病,专家们诊断后写下详细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留下了联系电话,并送上慰问金和物品。

    在遵义,已是101岁高龄的老红军王道金得知医疗队要去看望他,特意穿上了他珍藏的红军军装,专家一行给他送去了鲜花和祝福。得知老人关节不好,不宜站立,侯春林教授为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教给他一套腿部保健操,老人开心不已。就在道别时,这位老红军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站了起来:“我要站起来跟你们合张影!”老人的举动让在场每个人为之感动和敬佩。

    争做长征人,立起当代军医好样子

    凤凰山南麓的红军山上有座“红军坟”,坟前矗立着一尊红军女卫生员怀抱病弱孩子专注喂药的铜像——他就是龙思泉。1935年,龙思泉因替老百姓治病耽误行军而被敌人杀害,当时群众不知道他的名字,便亲切地称他为“小红”。如今,他的故事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演化成“红军菩萨”,他的形象也“变成”了一位红军女卫生员。直到今天在当地百姓当中,还流传着摸铜像可以消灾祛病的说法。

    这个凄美的故事感动了每名队员。这是老一代军医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那么新时期的人民军医应该是什么样子?拜谒红军战士龙思泉之余,大家不断地拷问着自己。

    廖万清院士两次随团到革命老区。廖院士说:“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梦想就等于没有灵魂,希望我们新一代的人民军医像革命先烈走长征那样,为了理想追求不断、矢志不移,为了事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把医学这项事业做得更好。”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西非大陆,埃博拉病毒肆虐之际,7名医护人员跟随医疗队奔赴利比里亚,胸怀大爱与死神争分夺秒地赛跑;

    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现场,15个科室近百名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快速搭建一条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

    “今天的人民军医,拿什么让人民爱戴?靠什么让战士放心托付?就是要胸怀大爱、技术精湛、能打胜仗,就是要向长征路上的前辈们那样,勇于牺牲奉献、勇于攻坚克难。”普外科主任胡志前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游刃于颅脑“禁区”,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的神经外科主任侯立军,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22篇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他告诉记者:“这次走进老区,深感作为一名军队医务工作者,必须带领团队刻苦攻关,把更多、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带给基层官兵、送给人民。”

    “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就是要不断强化新时期人民军医忠诚使命的担当意识,自觉践行好人民军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该院院长郑兴东告诉记者,为提升老区医疗技术水平,该院将与老区的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帮扶关系,从医疗技术、人才培养、远程医疗指导等方面开展共建合作,进行长期帮扶,在老区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