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1日 星期一
为贵州创新驱动提供有力支撑
——贵州科学院建院80年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本报记者 刘志强

    2015年6月17日,贵州科学院培植发展的食品安全云,作为贵州大数据产业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七朵云”首选案例,向来黔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总书记说:我听懂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这是贵州科学院建院80年间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重大荣誉亮点之一。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贵州科学院建院80年来,紧紧围绕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着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为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基础原材料、新材料、生物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学科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1935年9月,以陈季云、朱学范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国难当头之时,怀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贵州科学院的前身——民国贵州省建设厅化验室,开启了以贵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的测试分析和科学研究,也成为贵州省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科学研究平台的第一株破土之苗。新中国成立前夕,以留法博士徐采栋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怀着“科学兴国”的责任感,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来到条件艰苦的贵州,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脉搏,逐步开创了冶金、生物、生态、化工、建材、轻工等学科,成为贵州系统地、成建制地构架和建设现代科研院所的发端。在此基础上,1958年,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成立,贵州的科研院所成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掀开了贵州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崭新篇章。1962年,在国家的战略调整中,中科院贵州分院建制撤销,大部分科研院所划归地方管理。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集成一批省属科研机构组建我省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贵州科学院。

    八十年间,贵州科学院从单一从事冶金及无机分析,到今天凝炼出“科技立院、人才兴院、转化强院”和“开放、合作、竞争”的办院理念,在先进金属材料、生物生态环境、信息化、公共测试服务、机电工程及制备、精细化工技术、建筑材料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业等学科(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科研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交流与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逐步发展成为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国际有伙伴的综合类科研院所。

    2012年7月,贵州对科研资源进行整合,正式组建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院,作为贵州科学院的第二名称。截至目前,贵州科学院已形成14家创新科研机构、36个重大科技基础平台等优质科技资源,拥有高层次骨干创新研发人才1200余人;共承担国家“863”、“973”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以及各类省部级科技项目2000余项,转化成果900余项、通过验收鉴定项目达95%以上;共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成果奖350多项,其中国家三等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内外专利500余项。

    进入“十二五”时期,贵州科学院秉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园区发展、服务企业技术进步”的理念,涌现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亮点。如:贵州科学院牵头打造的食品安全云平台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互联网+检测技术的结合,创造了互联网+食品安全检测的“贵州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已先后获2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入库、12项省内科研项目支持。

    该院的“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技术及其装备节能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列入节能减排推广项目,在全国氧化铝生产企业推广应用;“低银铅钙合金、变质压铸锌合金技术”获得贵州省人民政府大奖;“高强度铸造铝合金开发”项目获国家标准,实现了产业化开发;“中低品位磷矿及其伴生矿物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有望解决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中低品位磷矿资源的利用,并且攻克了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国际性难题;“单颗粒分散纳米智能温控相变材料及中空贴膜玻璃研发技术”突破智能节能玻璃产业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契合了新型建材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蓝莓规模化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化示范”为全省精准扶贫作出了引领和示范。1983年至2014年贵州科学院共组建各类成果转化或产学研企业58家,其中仍在运行的有34家,2014年创产值7亿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