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0日 星期四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引导教师回归教学本位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会议认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广大奋战在教育一线、为职称疲于奔命的教师来说,这不啻为一份今年教师节的“大礼包”。改革切中了现行职称体系中的多处弊病,规定中小学教师职称统一;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等。新的评价机制更接地气也更公平,不禁让人对此次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满怀期待。

    首先,会议决定,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获得最高正高级,也就是与大学教授相当的荣誉和待遇,如此一来,中小学教师比其他教师“矮一截”的状态有望被打破。此前,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不少中小学教师在评上限定的最高职称后,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惰性思想,丧失了进取心和积极性。改革有望拓展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他们的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能吸引更多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

    其次,改革特别强调职称评价标准要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让广大乡村教师群体看到了希望。以往,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乡村教师评职称难度要比城市里的教师大很多。很多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都依靠自然晋升,由于缺乏科研成果、论文以及各种荣誉,从一级教师再向上走就显得步履维艰了,这大大挫伤了乡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人才储备、促进推进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评职称方面有所倾斜,是势所必然也是理所当然。

    再次,改革也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尽管外语成绩、论文数量与教学实践关联不大,但都是职称评价中的“硬指标”,很多老师为了考外语不得不牺牲备课时间,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本末倒置;另外,强行要求中小学老师搞科研发论文,也不符合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况且,部分学校也不具备科研条件。以上原因造成论文造假成风,甚至形成代写代发论文的利益链,一方面影响教育风气,另一方面也造成恶性竞争。改革之后,对教学实践、师德的重视,让教师可以回归教育本位,安心教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保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一句永不过时的价值标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使命。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办法,使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改革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不仅事关教师的待遇和尊严,更是涉及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希望职称评定改革能够彻底激发教育的活力,让祖国的花朵们开放得更加灿烂。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