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辉煌50年·科技记者看西藏
说起拉萨,人们会想到小山顶上的布达拉宫,5000多米海拔的城外高峰,还有雪域高原干燥的空气;实际上,与其说拉萨是山城,不如说它是座水城。科技日报记者8月初进藏采访时看到,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和人造湖泊,占据了拉萨市内六分之一的面积。
在布达拉宫的后山向西北眺望,会看到一大片绿色的无人地带,从市中心蔓延到边缘的高山下。这就是拉鲁湿地,拉萨的绿肺。
工作人员带领我们走进湿地,这里水深浅则及踝,深则过胸。芦苇荡点缀着睡莲,还有叫不出名字的水草。开阔水面上可以看到赤麻鸭和黄鸭,据说斑头雁和黑颈鹤也光顾这里。城市里有大型的珍稀候鸟,在我国是少见的。
隔着高高的水草,看到湿地远端有牦牛在绿野里“浮”动。工作人员米桑说,那是附近牧民家的。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洪水汇流的野地,用于放牧,后来有人种田、开饭店,垃圾就多了起来。
十年前,拉鲁湿地成为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政府迁出了湿地里的人员,拆掉了湿地周边的房子,牦牛放牧也大为减少,尽量不去干扰候鸟。
为涵养拉鲁湿地,附近的两条渠道被改造了,让它们不至于将拉鲁湿地的水排出去。
千年前,湿地还是城市消灭的对象。我们在拉萨城市规划馆了解到,七世纪松赞干布正是在湿地上兴建了拉萨。他在布达拉宫周边修筑河道,造堤阻水,填湖造地。大昭寺的脚下,就是填平的卧塘湖。
十世纪后期,拉萨人再次疏通河道,加固河堤,尽量分开城市和水。尽管拉萨河浇灌了五十万亩良田,但始终是城里人的一大威胁。
虽然还要提防洪涝灾害,但几十年的防汛投入,已经使拉萨市能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刚建好的三号坝更将这个指标提高到“两百年一遇”。
如今拉萨河带来的最大烦恼是风沙。由于水量变化大,枯水期水量不到丰水期十分之一,一到冬天,宽阔的河道沙滩裸露,成了风沙来源。
曾经填湖而起的城市,如今又要大力造湖了。拉萨人最近决定花数十亿元筑六座坝,把十几公里的市内河道变成湖。我们来到刚建成的三号坝,此处河水不再分缕摇摆在河床上,而是汇成一泓碧波,遮盖住整片河道。等到六个坝全部建好,拉萨的人造湖面将有万亩,相当于三个北京昆明湖大,风沙也将被遏制。
流过石灰岩地带的拉萨河,像漓江一样碧绿。在三号坝上放眼望去,只看见海鸥飞翔和捕鱼。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海鸥是从印度洋沿着雅鲁藏布江飞到拉萨来的。
拉萨市水利局的腾宝亭说,拉萨冬季干燥,空气湿度为10%,夏季为50%。河变湖之后,拉萨空气湿度能提高十个百分点。
另一项福利是,拉萨人民可以坐船游湖了。跟内地不同,西藏的河面上见不到船,因为这里的人不吃鱼也就不打鱼,据说拉萨河上过去只有羊皮筏子。而现在,三艘内地常见的机动游船已停靠在拉萨湖滨码头,即将对游人开放。几位藏族驾驶员都到江苏省培训。他们也成了拉萨市史上第一批游船驾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