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8日 星期二
英雄不问出处
——活跃在陕甘宁边区的科技工作者
1939年沈鸿(右一)和部分技术人员在安塞茶坊合影
青年时的罗沛霖
沈鸿从上海带到延安的铣床
钱志道(左起)、沈鸿、宋少华、毛远耀在延安合影

■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科学家⑤

    文·陈珂珂 王 新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民族危难,有志之士不顾个人安危走上抗日救亡之路,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其中,就有这样一些科技工作者,他们选择了奔向当时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在经济和文化极度落后、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靠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实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极大地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和军工生产,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

    “边区工业之父”沈鸿

    沈鸿190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由于家庭贫困,小学没有毕业的他,早早的就来到了上海一家布店做学徒,完全靠业余时间自学,掌握了不少机器方面的专业技术与知识。后来和朋友开了一家取名“利用”的小机器厂,专门生产各种民用锁,开始了他工程设计师的生涯。抗战爆发时,沈鸿的利用五金厂已经发展到30多人的规模,生产范围也扩大到各种专业机床。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沈鸿决定将工厂内迁,为抗战服务。经过重重险阻到达武汉后,却被告知不能建厂开工,需要继续内迁至四川。彷徨失望的他,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急需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便决心投奔延安,支援抗战。1938年2月,沈鸿带着7名工人和10部机器经西安辗转到达延安,成为了抗战时期唯一一家从上海内迁至延安的民营工厂。

    当时的延安,只有一个小兵工厂,设备简陋,人员技术水平也很低,仅供简单的修理枪械和制造弹药。抗战爆发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扩大兵工厂的规模。沈鸿等人及携带的机器设备一到延安,就被分配到了兵工厂,一个月后厂址迁到安寨县茶坊村,正式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也即茶坊兵工厂),沈鸿被委任为总工程师。

    兵工厂有了机器设备和技术工人,在沈鸿的带领下,以这10部机器为基础,制造出了一些适合边区条件的、易于搬迁的新型母机,陆续又制造出了各种机器。据统计,沈鸿等人设计并制造了供子弹厂、迫击炮厂、枪厂、火药厂和前方游动修械厂使用的成套机器设备134种型号,数百台(套)。在装备了兵工厂的同时也装备了一些民用工厂,为根据地新建或扩建的印刷厂、造纸厂和石油厂等13个民用工厂提供了通用和专用设备400多部(件)。

    沈鸿和他所在的茶坊兵工厂,总是千方百计为前方部队着想。1939年,为适应前方部队游击战的需要,沈鸿精心设计了一整套修理枪械用的小机器,包括小型的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等设备。由于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一匹骡子就能驮走,被形象地称为“马背工厂”,深受前方部队欢迎。

    由于陕甘宁边区受几方封锁,生铁原料来源十分紧缺,生产上打打停停不是办法,沈鸿便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建议,有可能时自己动手炼铁。1943年,党中央要求边区自己炼铁,军工局指派沈鸿和徐驰负责。在一无材料、二无设备的情况下,两人凭借手头仅有的英文、德文图书资料,边学边干。没有耐火砖,就找来陕北的白坩磁土代用;没有焦炭当燃料,就实验用木炭烧炼。期间,沈鸿每天几乎都很少睡觉。经过不断摸索,最终炼出铁来,结束了边区无铁的历史。

    沈鸿对陕甘宁边区的工业特别是军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由于他的突出贡献,沈鸿先后三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1942年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无限忠诚”四个大字的特等劳动模范奖状。此外,毛泽东与林伯渠等人还亲切地把沈鸿称为“边区工业之父”。

    自主研发通信电台的罗沛霖

    罗沛霖1913年出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后在广西南宁无线电工厂和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参加大型无线电发射机等的设计研制工作。1937年12月,罗沛霖放弃了每月120块大洋的优厚待遇,辗转来到西安,并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写了自我推荐信,介绍自己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专长,自愿到延安参加革命。

    1938年3月,罗沛霖来到延安,被安排在中央军委三局工作,参与创建了边区第一个通信器材厂,即延安(盐店子)通信材料厂,任工程师并主持技术和生产工作。

    当时八路军的条件异常艰苦,通讯器材主要靠战场缴获。一般缴来一部电台,利用备份器材,可以改装成两部使用,但自主研发电台一直不具备条件。

    通信材料厂成立之后,立即着手研制电台工作。在延安当时颇为困难的条件下,罗沛霖和技术工人,利用厂里一些元件零件和材料,设计研制了可变电容器、波段开关和可变电阻等多种无线电零件,最终成功制造出属于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原材料的缺乏,罗沛霖和工人们就地取材,一方面组织收集群众的收音机和手电筒里的干电池,一方面创造性地使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用烧酒作酒精、用延安山中的杜梨木头做绝缘材料。并在技术上率先设计使用了波段开关,比当时的苏联和大后方先行了一步。

    1939年6月,罗沛霖被安排新任务离开延安前往重庆。他在延安15个月的时间里,带领通信材料厂设计装配制造了约60台7.5瓦移动电台和1台50瓦发射机,为当时前方抗日部队提供了一批急需的电台设备,保证了必要的通讯联络。对此,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开玩笑说:有了罗工程师,我们就不再是“土八路”了。鉴于罗沛霖和通信材料厂的突出贡献,毛泽东还亲自给通信材料厂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

    建立边区基本化学工业的钱志道

    钱志道191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毅然投笔从戎,先后应聘到南京中央化学研究所和太原理化研究所,研究毒气和防毒面具。1938年3月,日军进逼太原,钱志道失业在家。有一次他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一篇八路军为防毒募捐的启事后,立即给毛泽东写信自荐,希望能够到延安去参加抗战。4月底,钱志道收到毛泽东办公室秘书长代写的回信,欢迎他到延安去。5月28日钱志道到达延安后,被安排到中央军委军工局工作,任化学总工程师。这样,他又有了用武之地。

    当时陕甘宁边区极其缺乏必要的实验材料与设备,理化实验不是无酸,就是缺碱,连一般的实用天平也没有。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他毫不气馁,一切从零开始建立起边区自己的基本化学工业。钱志道没有学过机械,他便虚心向懂机械的技术人员请教,与机械专家沈鸿共同研究,设计制造了多部机器设备,解决了许多化学机械上的困难。在他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边学习、边研究、边试制,陕甘宁边区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立了一座从基本化工产品到火药和炸药的制造工厂。

    由于边区缺少原料,弹药生产通常都是采取子弹复装的方法,由前方军民收集空弹壳再重装火药使用。后来由于火药量供应不足,军工局决定自己制造无烟弹药。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实践的情况下,钱志道和沈鸿等人一起研究,靠着一本《化学工业大全》和一本英文版的《军用火药》,找到了研制方法。期间需要高浓度的酒精作原料,他们就自己动手酿酒,并设计制造酒精蒸馏塔,经过不断试验,做出了纯度达98.5%的酒精。无烟火药也终于制成,提高了复装子弹、手榴弹的杀伤力。

    1942年以前化学厂生产的手榴弹,全部装的是杀伤威力很小的黑火药。钱志道研究了有关资料后调整了硝硫混酸的配比,生产出“强棉”(即含氯量高的硝化棉),用它制造的手榴弹,极大地提高了爆破威力,成为了化学厂的一大发明。从1943年10月到1945年底,两年时间里化学厂共制造了4万多枚这种手榴弹。

    由于边区缺乏原料和设备,很多化学原料都是靠土办法制作而成。在技术水平上,钱志道主持设计和安装的硫酸(铅室法)、硝化甘油(硝化喷射分离器法)、硝化棉(汤姆逊法)等工艺装置在当时的国内是先进的。他还用电解法成功研制出了氯酸钾,使边区的火药和火柴制造得到了重要原料。同时,他还和华寿俊研制出了钞票纸,解决了边区印制纸币问题。

    由于钱志道对边区基本化学及火药生产做出的贡献,被誉为创立边区基本化学工业的模范工程师,两度被评选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毛泽东曾接见他并亲笔题词“热心创造”。

    (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对本栏目提供支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