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小土豆荣登“学术殿堂” 世界薯业专家延庆论道
□ 玖 梅 本报记者 刘晓军

    7月28日,世界马铃薯专家相聚延庆,共话薯业未来发展,小小土豆登上了“学术殿堂”。阵容最强、科研成果最丰硕、学术水平最高,2015北京世界马铃薯大会也被认为是在全球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

    在大会学术会议上,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魏蓓娜、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华代表伯希·米西卡、《世界马铃薯市场》执行主编赛德里克·波特、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屈冬玉、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等作了主题发言。之后,来自17个国家的58位世界马铃薯产业技术及市场最前沿的专家,也围绕马铃薯生产、消费等内容开展了专题研讨。

    屈冬玉、谢开云在题为《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论文中指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国家,但人均马铃薯消费量远低于世界马铃薯消费大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为促进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马铃薯的市场容量,以市场为导向从事相关科研和生产;要加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科研、加工、生产、贮藏和管理能力;要充分利用中国的自然资源,在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要建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强大产业支持体系,从政策、科技、金融和市场等全方位地提供服务。

    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魏蓓娜阐述了马铃薯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她指出,马铃薯适应性广,容易栽培,营养价值高,是人类战胜饥饿的武器。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应单纯依靠国际马铃薯中心这类组织或国家政府,而应该让私营机构等也积极参与进来,和政府机构及研发机构并肩奋斗。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就马铃薯而言,其具有较大的面积扩展和单产提高潜力,关键是研发出适合消费者直接作为主食消费的品种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习惯的马铃薯加工产品。

    美国马铃薯研究和教育联盟专家Maureen L.Storey指出,过去人们一直对马铃薯存在误解,导致在过去的十年中,马铃薯因其碳水化合物(淀粉)含量和血糖指数高而一直备受诟病。若要更好地宣传马铃薯的作用,促进马铃薯消费,必须依靠科学研究,正确引导公众的消费观念。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方面,不少专家也提出了新的育种思路和育种目标。针对常规的马铃薯育种方案耗时长、育种效率低等缺点,荷兰Solynta公司的LindhoutPim和 Van HeusdenSjaak提出了二倍体育种方案,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系统快速导入基因。国际马铃薯中心的遗传育种专家MeridethBonierbale等提出了高铁和锌含量的马铃薯育种计划,可以通过生物营养强化项目,使得马铃薯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铁和锌的需求。

    此外,有学者指出,要因地制宜,不断发挥薯农创造力和适应性,提高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比利时专家JoostWellens利用“iPot”就通过卫星图像和其他技术调整生产实践,提高实际产量,缩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使得薯农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成功将冷冻薯条出口到世界各地。

    “面向未来,共同发展”是本届世界马铃薯大会的主题。据统计,本届世界马铃薯大会征集到了135篇论文摘要,除主题发言外,还组织了十大专题研讨。专家们总结了当今马铃薯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各产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同时也阐述了马铃薯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以及马铃薯将来在全球的应用情况。专家们达成共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学科之间不能相互隔绝,马铃薯产业各方更不能独来独往,未来应当通力合作,携手共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