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8日 星期三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成就“城事”
文·本报记者 陈 瑜
实现切实可行的机制保障

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需要机制保障才能切实实现,应当有相应的政策和保障机制、决策机制、评估咨询机制、惩罚机制,使得智慧城市效果更好的落实实现。

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

城市治理高效精准是指政府部门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按需共享、业务流程高效协同,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支撑,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效果。

实现和持续发展的产业 城市经济活跃创新,经济主体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使竞争力与活跃性突出,并且实现绿色生产、循环利用资源、节约能源。

构建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

实现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环境完备智能是指城市的感知和终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具有能够全面支撑城市公众、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沟通、服务传递和业务协同,人才培养、资金使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造就城市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便捷的民生服务

市民具备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意识与能力,应用网络与电脑、手机各类终端设备,熟练获取各类社会服务,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和谐、市民幸福。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神州数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发起,2012年9月28日成立。联盟通过聚集和整合“政、产、学、研、用、资”优势资源,构建信息化、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完整的创新链条,将国家战略部署与地方、企业、行业等实际发展进行有机整合,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平台建设以及运营服务的协同体系,切实推动技术创新、科技资源转化应用、成果试点示范、高端人才培育,加快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培育新型智慧城市产业,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

    目前联盟整合了国内科研、行业、产业、地方等78家优势资源单位,其中半数以上单位均承担了国家863、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中相关领域的重要课题,在智慧城市总体方案、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且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产业化水平和应用建设能力。

    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6月26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对外透露,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并均出台了相应规划,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的融合,它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技术、标准、数据开放与服务、建设运营模式等多方考虑。

    2012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8家单位正式发起,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

    “与其他智慧城市联盟相比,我们最大的特点是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联盟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吕卫锋告诉记者,联盟成立两年多来,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通过863智慧城市重大项目的引领,开展智慧城市共性核心基础技术的研究及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打造专利技术和解决方案池,带动重大应用示范,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和健康发展。

    协同创新的全产业链条

    城市中大量存在着感知设备、各种智能卡、满街的摄像头、漫天的卫星以及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但如何进行高效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发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在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智慧城市(一期)中,预言下一个革命性的进步所在,第一次提出了“数据活化”的概念。

    通过智慧城市(一期)项目,我国初步建立了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框架,提出城市运行数据是具有生命周期的,数据的内在关联需要被激活,激活后的数据具有生命,数据可以被实时感知,并且能够自主演化、成长并且形成工业化服务。

    “但我们在讨论后认为,这不是一个大学、一个企业能做到的,而应该由全社会、全产业链条来共同参与。”吕卫锋回忆,这也是成立联盟的初衷。

    2012年,联盟正式成立,18家发起单位里,有致力于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北航、北大、武大等国内一流大学,有一直从事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有专注于顶层规划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机构,也有专业的投融资机构。

    当年,国家863智慧城市(二期)重大项目正式立项,该项目在智慧城市(一期)基础上,对我国急需的智慧城市核心关键技术进行全面攻关。项目参与单位以联盟为支撑平台、以863项目为纽带,建立了项目组内部协作与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打通共性关键技术等方式来进一步推动项目的技术创新。

    吕卫锋说,在项目带动下,联盟成员以及863项目的参与单位同地方政府展开战略合作,共同建立相关技术研发机构,发展符合城市特点与市场需求的智慧城市技术,探索合适地方特色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2013年4月1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温州市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北航温州研究院,并成立智慧城市工程中心,为“智慧温州”的建设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4月23日,武汉大学与太原市共同建立的“智慧太原”研发中心揭牌成立,“智慧太原”研发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太原“智慧城市”技术研发的本地化正式开始。

    “通过联盟和863项目所提供的平台,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屏障,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之路。”吕卫锋说。

    建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近年来,全球智慧城市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每个城市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要有智慧,首先要形成系统与系统的连接,系统与人的连接,设施与设施的连接,人与设施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简而言之就是万物互联。”在吕卫锋看来,要想形成连接首先要有标准,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存在部门条块分割等现象,相关标准存在分散、交叉、重复的复杂局面。

    他告诉记者,联盟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统筹协调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调整规范各方行为利益,确保标准工作与国家政策、重大专项、试点示范以及地方需求协调一致,统筹统一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积极引导和支撑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2013年5月7日,联盟组织召开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讨会,60多位专家和代表共同研讨推进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目标,规划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讨论特有的、急需的、关键性重点标准以及参考模型、综合应用指南的制定,并确定标准化工作推进的思路建议。

    2014年,在国家标准委、科技部等部委协调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总体组正式成立。目前总体组推动的5项国家标准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今年有近20项国家标准被立项。

    “我们将充分利用联盟的资源和条件,发挥地方、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自主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吕卫锋说。

    应用牵引产业落地

    从2013年科技部公布首批20个试点城市至今,诸如深圳、南京、惠州、克拉玛依等纷纷起草、论证、确定并且完善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以及建设方案,并且逐步开始了智慧城市的相关建设工作。

    联盟成员神州数码携手武汉、佛山、张家港等城市,以市民卡工程为切入点,大力推动智慧城市产业落地。太极计算机、方正国际和华夏幸福基业等公司则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积极响应京津冀一体化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北京政务资源共享平台,产城一体化等大做文章,服务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规划建设和产业升级转型。红有软件、公安部三所等单位则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契机,同克拉玛依等城市进行深度合作,在“智慧城市、智慧油田、安全维稳”领域推动智慧城市产业化。赛伯乐(中国)投资同宁波市政府合作,将在未来五年内完成宁波智慧城市产业园区建设和五个智慧城市项目运营,完成智慧城市项目100亿产值,并培育三家智慧城市领导企业,同时已在全国十余家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投资计划。

    在科技部、国标委等的指导下和863计划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联盟成员单位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城市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科技、产业、资本相融合的智慧城市产业落地新模式。

    吕卫锋说,在推进产业落地过程中,联盟正在积极完善技术体系,滚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池和解决方案池,至今已汇聚200余项技术成果和解决方案;联合70多家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和20家试点城市,举办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对接会、研讨会、技术转移大会等重大活动20多次,加强技术交流与技术体系的辐射。

    今年联盟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产业基金来加强投融资工作力度,以资本介入来盘活产业协同、试点建设和城市可持续运营。“计划首期将推出约5—10亿的智城联盟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以PPP合作、授权经营等形式投资于地方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和重大示范项目,同时引入国家级资金和社会化资本,为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注入血液,并帮助他们形成造血机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