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4日 星期六
保护万里长城孤掌实在难鸣
文·杨 雪

    ■玉渊杂谭

    绵延万里,雄踞边关——长城无疑是我巍巍中华的绝对象征,没有之一。多年前去过八达岭,游人如织加上时年尚幼,所以从未真正感受到长城的威严。直到去年夏末独自登山海关老龙头,东观沧海、南眺碣石,回望向西,遥想6000多公里青砖蜿蜒至大漠,风吹衣袂,方能一览帝王胸怀。

    然而一组对长城保护现状的报道揉碎了这份浪漫。回到现实,我从来就知道长城经风雨侵蚀已经残败,悲戚而苍凉地作为遗迹零落在山河之间。料想不到的是,对长城的人为破坏远大于岁月痕迹,目前保存状况较好的只有500多公里,而接近2000公里的长城墙体已经消失!突然想起我总向朋友鼓吹:看吴哥窟要早去,那里国穷民昧,意识不够,对文物破坏很大,以后就看不到了——现在真是有些羞愧,恕我少见多怪,五十步笑百步了,又或者是百步笑五十步。

    作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人工奇迹,长城线性分布实在太广,保护的天然难度本来就大,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受经济利益驱使,尚有开发价值的长城段落往往被当地政府加以修缮,而本来地处偏远更应得到保护的反而落得个听天由命。这样,越是濒危越是让村民和游客唾手可得,至于“圈养”起来的旅游景点,除了几处名胜,其他也未见搞出什么名堂来。

    长城之所以叫“长”城,乃其万里之势震慑四方,全程性的保护才是对文物的真正敬畏。当然,今日长城已经不再承担边防职能,历朝历代的修缮工作早已画上句号,如果对长城全线修旧如旧,耗巨资去完成一项为了修缮而修缮的“文化工程”,恐怕会画虎不成。毕竟长城之昔日雄风,大抵只能留在当年明月清风中吧。

    今天谈长城保护,应该是对整体性保护意识的树立,对濒危地段墙体的加固,对现存沧桑样貌的维持。无论保护长城废墟还是知名关隘,都是对人类共同遗产的捍卫,需要一种全民意识,培养一种文化自觉。

    如果只依靠文保部门有限的人手巡查长城沿线,可谓保护者势单力弱而破坏者众,这种监管必然低效甚至无效。意识生态一天不改变,投入再多都是被动的,肆意践踏和偷砖行为无法根本杜绝。将来,长城还是会一点一点从卫星图像中消失的。

    此外,满目疮痍的长城现状还给了我一个当头棒喝:所谓国富国穷并不直接决定文保水平,原来我们目前的国民意识并不比东南亚的南垂小国优越太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