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
她们为什么不嫁人
文·胡一峰

    ■桂下漫笔 

    “剩女”,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词儿,但“剩女”现象却早已有之。19世纪,广东就有“自梳女”,她们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经济独立、自给自足,无需仰男子鼻息生活,相约不嫁,聚居在“自梳屋”中。即便有的“自梳女”迫于家庭逼婚压力或社会舆论而出嫁,也不与丈夫同住,仍和姊妹为伴,称为“不落家”,大概为不将自我失落于夫家之意。清末民初,自梳女在广东成一庞大群体,有的地方一个县就有数千人之多。

    进入20世纪,中国传统伦理纲常进一步瓦解,个性解放、思想多元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独身主义”思潮悄然兴起,“剩女”现象更为明显。和今天一样,成为“剩女”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吃过婚恋苦头而大彻大悟,有的心比天高却高不成低不就,有的一心事业心无旁骛,有的红颜薄命所托非人而青春蹉跎,还有的受困于家庭门第有情人难成眷属。其中,有一些主动把自己“剩下”的“独身主义”者,各种“不嫁会”也应运而生。

    1916年底,南京有富二代美少女15人,组织了一个“不嫁会”,会规规定入会者宣誓终身不嫁,而且鼓励会员素面朝天,禁止各种妖艳之态。1917年,江阴也出现了类似组织,名为“立志不嫁会”,该组织特别注重宣传自己的主张,对成员也施行严格管理。会中规定:“凡会员均有劝人立志不嫁之义务,且有保守本会不使泄露秘密机关之责任”。“既入会,当不参预人之婚姻事。若私与男生往来,经觉察后,立除其名。”1919年,上海又成立了一个“不婚俱乐部”。据《大公报》的报道:江苏南通人蒋某,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执教,发起“女子不婚俱乐部”,“入部年龄资格定章20岁起到40岁止,每年公缴部费6元,得享有部中权利。”这个组织程序严格,入会需有老会员介绍,而且要填写入会志愿书,立下字据“誓不婚嫁,如有故违愿,甘罚洋600元”。据估算,在当时的上海,6块钱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人民币300元,应该说这笔入会费并不算少,想来入会者应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女性。1928年金陵女子大学对10年来毕业女生之婚姻状况做过一次统计,结婚的只有16%。这些都表明,和19世纪的“自梳女”多为乡间劳动妇女不同,20世纪的立志不嫁者多为受过较高现代教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城市女性。

    除了以独身为宗旨的社团外,当时一些人们熟知的社团,也把独身作为一条“帮规”。比如,长沙新民学会的会员很多是独身主义者,青年毛泽东就曾和蔡畅、蔡和森约定:永不结婚。同样,天津的觉悟社也要求成员在学生运动期间,专心于革命事业,不恋爱、不结婚。周恩来还写文章宣传过独身主义。当然,觉悟社和新民学会的绝大部分独身主义者们后来都结了婚。周恩来1925年和同为觉悟社成员的邓颖超喜结连理,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厮守终身,成就了一段爱情神话。觉悟社还有一位张若名,也曾是坚定的独身主义者,矢志积极追求女性的独立与解放。她认为,女子不应把婚姻看得太重,“女子解放”重要的问题,还在知识供给,经济独立……方面。有了充分的知识,独立生活的能力……婚姻问题不解自解了“,”女子解放从女子作起,不要等旁人解放“。而要成为女子解放”急先锋“的人,必须抱定独身主义。但张若名后来也还是结了婚。1930年,留学法国的张若名与在里昂大学读博士的杨堃结婚,次年,夫妻双双回国,被誉为”中国第一对博士夫妻“。若在今天,估计很可能被标题党冠以”人生赢家“之名传遍朋友圈。

    当然,也有坚守独身理念而终身不嫁的。比如,新民学会会员陶斯咏、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等都是一心从事教育事业,一辈子没结婚。曾宝荪说:“如果我结婚,顶多能养十个子女,从事教育事业,我可以有几千个孩子。”这可谓事业型独身女性代表。还有一些女子则是不肯将就型的典型,中国动物保护主义的先驱吕碧城公开宣称,“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诗写得不错,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吕碧城在当时也是颇有名气的“女神”,发此豪言壮语,也够雷人的,不知被她点名的那几位“男神”又作何感想。

    对于“剩女”现象,当时社会上也是议论纷纷。有的学者把板子打在女性身上,认为新式女性缺少传统的妇德,倨傲、刚愎、冷酷,而且新女性不够节俭,喜好奢侈的生活,加重男子负担,男子成家后,不但得不到温柔和蔼的宽慰,而且引起许多烦闷。这种说法显然太过偏颇。相比之下,周氏三兄弟的评论要有水准的多。针对拿事业作挡箭牌的“剩女”,周作人说,独身决不是个人发展的捷径,也不是改造社会的良药,成功者的成功与独身并无必然联系。作为前医学专业留学生,鲁迅说的更加严重,他认为独身生活会令人精神上发生变化,容易造成执拗猜疑阴险的不健康心态。这番话虽是针对杨荫榆而发,也有打击面过大之嫌。周建人的看法相对比较平和。他认为,独身是个人自由,他人不必妄加评论。有的人为了事业和学问,不知不觉过了独身生活,还有些人因为经历了婚恋的痛苦而选择独身,这些都无可厚非。以我浅见,相较于鲁迅和周作人对独身者的批评,名气不如两个哥哥大的周建人的看法更符合现代文明下的婚恋观,称得上古今“剩女”知心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