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
为了“甜蜜”的事业,他一年四季奔走于天南海北荒山乡野之间“追花而驻”,被人们誉为——
花蕊中的“领舞者”

    本报记者 魏 东 通讯员 徐春光

    ■本报记者走基层

    一间移动小木屋,就是一个流动的家。

    初夏时节,记者驱车沿着蜿蜒的柏油山路,来到山东省诸城市东南部山区的卢山,在漫山遍野盛开的槐花树林里,见到了在这里安营扎寨的魏氏蜂业养蜂人魏玉良。

    魏氏蜂业有着50多年的养蜂历史,今年40出头的魏玉良从14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养蜂,如今已是子承父业的养蜂传人。

    “养蜂的人总是跟着花儿跑,哪儿有花就去哪儿。”从云南苍山洱海到吉林长白山脉,一年有8个月的时间,魏玉良带着他的“千军万马”跨越万里寻找上好的蜜源。

    在卢山脚下槐树林中,就着地形摆放着一排排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蜂箱,这些都是魏玉良的“宝贝”。“我能干这一行,主要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自己打心眼里也喜欢这些小蜜蜂。看到这些小生灵飞来飞去、忙忙碌碌的样子,我心里就特别高兴,一天不去看上几眼,心里就空落落的。”魏玉良说。为使蜂蜜高产稳产,他采取转地放养、追花夺蜜的方法,在花朵的流蜜期到来之前,把蜂群运到开着油菜花、刺槐、枣花、荆条花、向日葵花、荞麦花等的蜜源地,抓住植物扬花授粉的季节让蜂蜜增产。如今,魏玉良已有蜜蜂210箱,每年仅纯天然蜜源蜂蜜产量就达5000多公斤。

    说话间,魏玉良走近其中一个蜂箱,麻利地抽出其中一张蜂巢,顿时成群的蜜蜂围着他飞舞起来。魏玉良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任凭蜜蜂爬满他整条手臂,依旧泰然自若地查看蜂巢上的蜂蜜数量和产蜜情况。“蜜蜂采完蜜后,就回到蜂箱,然后在蜂巢上酿蜜。在花儿盛开的好天气里,一个蜂箱一天能酿出大约10斤左右的蜂蜜,所以每天我们都要查看这些蜂巢,蜂蜜满了就要通过摇蜜机把它们打出来。”他说,其实养蜂人最大的工作量并非怎样去养蜂,而是把这些沾满了蜂蜜的蜂巢拿去打蜜。

    俗话说,“心正寿自高,蜜熟酿正浓”。在魏玉良看来,要想养好蜂、酿好蜜,首先要学会做好人。“我的蜂蜜里绝对不掺糖。”魏玉良说,即便蜜源地质量再差,蜜蜂采过来的蜜糖度再低,那也是原汁原味的。如果掺了一些糖,尽管蜂蜜糖度有所增加,可营养价值也就破坏了。

    走进魏氏蜂业的养蜂场,一块移动式“科普宣传栏”格外显眼,这主要用来向大众传播普及蜂胶、蜂蜜、蜂花粉的保健功效及鉴别蜂蜜纯度的相关常识。魏玉良介绍,看蜂蜜的好坏,不是看它的浓稠度,而要看蜂蜜的颜色和口感。很多商场里卖的蜂蜜都经过加工,尽管看上去很稠,可营养价值不一定高。好的蜂蜜应该颜色十分清亮,透明度高,吃起来口感有回味,还伴有淡淡的花香。

    收割蜂蜜是魏玉良最忙碌的时候。清晨,魏玉良起得很早,查看蜂箱中的蜂盖情况。若是蜂盖满了,他就开始动手收割蜂蜜。魏玉良说,收割蜂蜜的最佳时间是早上。这个时候,蜂群还没出动,蜂蜜也没太多杂质。每天魏玉良把新收割的蜂蜜直接装入一个个罐子中,放在干燥、清洁、通风和无异味的室内,等待顾客上门选购。

    魏玉良告诉记者,养蜂酿蜜,除了环境好、蜜源好,真正的好蜜还要熟“酿”。许多养蜂人一看到蜜蜂将蜂巢封满口,就割蜜了,其实这时的蜜还不“熟”。让它自然酝酿三两天后,再割出来时温度在38℃左右,口感甜度黏稠度俱佳,才真的叫好蜜。28年来,魏玉良正是靠着“香花自有蜂蜜采,好蜜不怕树林深”的信条赢得了人们的信赖。

    除了酿蜜,魏玉良还为当地的大棚蔬菜、瓜果、草莓等设施农业提供蜜蜂授粉服务。这不仅改变了大棚作物只能低效人工授粉的状况,提高了蔬菜、瓜果的产量,也成为优化生态环境和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如今,魏玉良成了远近闻名的“蜜蜂大王”。他的蜂蜜浓度高,无杂质,纯天然,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京ICP备06005116